第一百四十九章 戚少保能干的咱也能干(第2/2页)

这番话一说,刘民生顿时又是哑口无言,完全不知道怎么接。

他原本是心甘情愿来拍马屁,觉得道台大人的教化工作做得好。

“有教无类”,那是《论语·卫灵公》里子曰的话;

但沈树人以“民可以乐成,不可以虑始”自夸,那就是《商君书》里商鞅那种法家禽兽的所言了。

刘知县好歹也是读圣贤书的,这种恶逆无道之言他怎么敢接?

沈树人也懒得跟这种迂腐无用之人废话,直接让他不要打扰,今天他还要跟宋明德视察研究冶炼炉具的改良。

刘民生知道自己讨不了好,连忙退下缓解尴尬,对顶头上司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他心中不由暗忖:“前几天还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那是《蜀书·先主传》上的话。今天又‘擅申、商之法术’,这是《魏书·武帝纪》上的形容。

这沈道台真是亦正亦邪,深不可测的奇人,世上怎有人能兼具刘备之仁德、曹操之法术?”

……

把不干正事儿专拍马屁的庸才赶开后,沈树人总算可以专心投注到下一件正事儿上。

他跟宋明德琢磨炼铁炉具和工艺,也有好几天了,如今总算有点思路。

前一阵子,矿山整改刚安排好之后,沈树人初次转战、视察炼铁工坊时,就颇有几分惊讶的穿越之感。

虽然他前世读过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也知道古代其实就有炼铁高炉(跟近代的不是一个东西,工艺配方结构也都不一样,但至少都有比较高耸的炉腔)

但是近距离亲眼观察了明朝的高炉后,沈树人还是颇意外于其尺寸和规模。

这大冶铁山的高炉,已经有两丈多高了,大约好几天才能出一炉熔融的铁,反应速度比近现代炉当然要慢得多——现代高炉快的话六个小时就能出一炉铁水了。

沈树人前世是文科生,对于工艺结构细节当然不太懂,他的理解也就停留在《科技史》的层面。

所以观察了几天之后,他发现对于炉体结构、工艺流程,他是真心没办法改良,也不懂。

唯一能想到的点子,无非是让工匠们自己想办法,把炉子造得更高——一直到近代,高炉越高,越容易反应充分,对生产效率和质量也都有提升帮助。

具体怎么样能造更高,沈树人也不懂,但下指标定要求他还是做得到的,具体方法可以慢慢再讨论。

除了让工匠造高,剩下他能想到的就是改良燃料——目前的高炉依然有用木炭为燃料的,也有用煤的。

沈树人出于穿越者的惯性,当然更建议用煤炭,但宋明德和管炼炉的工匠都劝说,说是木炭炼出来的铁水杂质更少,更适合进一步炼钢,而煤炭炼铁只是胜在便宜,煤炭可以直接挖来就用,质量却不如木炭炼的。

沈树人刚听说这一点时,也是一愣,想了一两天才回想起来,估计是南方的煤质量不好,含磷硫杂质比较多。

如今兵荒马乱的,他也不可能用山西的优质无烟煤,就算找得到,以明朝的运输成本也不可能。

想来想去,几天之后,沈树人忽然回忆起了一个思路:按照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上的说法,近代高炉是1707年在欧洲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区别就是改用了焦炭冶炼钢铁。

南方的煤炭质量虽差,但是也可以把煤炭跟木头烧木炭时那样、先闷气不充分燃烧、加工一遍,把很多有机杂质和含硫成分去掉,再用焦炭冶炼,也就可以近似近代高炉的原理了。

如今是1641年,距离1707年其实也就差了60年,当时东西方也没什么技术代差,徐光启等人早就有翻译引进西方技术,互相取长补短。

所以这事儿完全不用沈树人去操心结构,他只要把换燃料这个思路点明白,剩下的下面技术人员自己就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