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像皇帝(第2/3页)

后续流程又走了三五天,自不必提,到六月下旬,崇祯的封赏旨意和对湖广、四川文武的进一步指示,也都以旨意的形式正式下发。

由于李自成最近还在蛰伏休整,没暴露出更大的危险性,这次的旨意同样不用太加急,所以就按正常日行二百里左右的速度往西南送。

另外,除了给湖广和四川官员的旨意外,崇祯还搞了两件事情。

首先,就是议赏之后的次日,他就让宦官找了符合祭祀礼法的匣子,装了张献忠的人头和五百片肉,然后亲自去太庙祭祀了列祖列宗的牌位,算是还愿,展示他这个不肖子孙总算完成了给祖宗雪耻、帮祖宗安息的承诺。

他本人在京城太庙祭祀完之后,想了想,又咨询了一下礼部的官员,查漏补缺看看还有没有漏掉什么该做的。

礼部尚书绞尽脑汁想了一番后,还跟礼部各司专业官员核计了一下,于是又上报,说崇祯还应该派人去凤阳祖陵遗址(或者说重新修复后的凤阳祖陵)也祭祀一下。

考虑到皇帝本人不宜出京,这种事情又最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才能做,所以最好请一个跟皇帝血统比较近的藩王,代表皇帝去“谒陵”。

崇祯一想也有道理,毕竟六年前张献忠挖的就是凤阳祖陵,现在仇人授首,确实该去当地告诉一下祖宗的亡灵。

于是让礼部祠祭司查查藩王名录,找个封地离凤阳府比较近的藩王,最好血统也合适一些。

凤阳府作为中都所在,本地是不允许有藩王封到那儿的,所以最近的藩王,也得是跟凤阳府相邻的州府了。

礼部祠祭司查了之后,如实上报,说最近的是如今因战乱在合肥避难的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

他们虽不是正经就藩于彼,至少目前正好离得近,皇帝只是需要一个藩王代劳谒陵,没必要纠结其正式封地。而福王、潞王的血统是与崇祯最相近的。

崇祯拿到这两个选项后,心里倒也清楚,堂兄朱由崧的血统,是比堂叔朱常淓更近一辈。

但他也知道三叔老福王当年跟他爹、光宗朱常洛之间争夺太子之位,那长达二十多年的恩怨。

崇祯内心当然不喜欢福王家的人,就一咬牙,把这个代天子谒陵的活儿,交给了朱常淓。

舍亲就疏肯定需要有个正当的理由,崇祯想了想后,就吩咐道:

“按血统,确实是福王兄跟朕更为亲近。不过朕倒是想起来了,此番诛贼立功的朱树人,不正好是潞王叔的女婿么!

既然是潞王叔的家人立此殊勋,就一事不烦二主了,让潞王叔去祖宗灵前露露脸,想必祖宗英灵也会更加告慰一些吧。”

礼部祠祭司郎中立刻记下了崇祯的意思,很快就走流程拟旨:由潞王叔代天谒陵。

……

北京离合肥,显然比北京离四川要近得多。

所以短短七八天之后,七月初三,身在合肥的潞王朱常淓,就先收到了崇祯的圣旨。

朱常淓最近每天宅在临时王府里,不是抚琴就是研读佛经,鉴赏铜器、香料,或者跟妃嫔妾侍胡乱搞些娱乐活动。

自从三个多月前,唯一的女儿朱毓婵被送去四川跟朱树人成婚后,朱常淓一开始有些不习惯,每天总觉得失去了什么,甚至还有点后悔——

倒不是后悔选错了女婿,而是后悔女儿要远嫁吃苦。要是女婿能一直留在武昌就近当官,女儿也能留在武昌,那就方便多了,大不了王府全家也搬去武昌。但四川实在是太险远了,只能指望女婿早点打完仗,尽快回来。

半个月前,他从女儿派来送家书的宦官处得知,女婿倒是打了大胜仗,杀了张献忠,当时朱常淓颇为振奋。

倒不是为女婿又要升官晋爵欢喜——他家都是亲王了,女婿是伯爵还是侯爵甚至公爵,其实都没差太多。他只是觉得女儿总算可以不用留在残破的四川,可以回湖广总督的正式任所常住了。

当时,朱常淓听说朱树人为了祭奠杨嗣昌,亲自去了一趟常德,拿了张献忠的一百片腌肉,祭奠常德全府被屠百姓。朱常淓就以为女婿祭奠完便会回武昌。

于是他也吩咐自己的妃嫔,准备收拾行装,考虑后续移去武昌居住。反正他的藩地已经沦陷了,合肥跟武昌都没差,武昌也不是什么敏感的地方,皇帝侄儿跟他关系也不错,应该不至于阻挠他跟女儿女婿同住。

但是,潞王府这边还没收拾完,几天后又得知朱树人去常德祭奠完、仅仅在湖广稍微逗留了几天、处理了一些挤压的需要高层拍板的重要政务,然后一溜烟又回重庆了。

这着实让朱常淓很是郁闷,这不虚晃一枪嘛!后来听说是四川战事未竟,孙可望还带着张献忠相当一部分残部,转战骚扰,不可轻视,反正消息都是朱树人放出来的,都是尽量把孙可望的威胁继续往大里吹。

这天,朱常淓正在抚琴,贴身宦官忽然冲进来报信:“殿下,陛下有旨,传旨使者已经到合肥了,老奴帮您收拾收拾准备接旨吧。”

朱常淓一惊:“旨意?给孤的?孤一介闲人,能有什么旨意是给孤的?”

他忽然有些不好的预感,作为闲人废人的藩王,最不愿意的就是接到皇帝旨意,巴不得一辈子皇帝都别来找他。毕竟他们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朱常淓忐忑地收拾好,天使也已经抵达了临时王府,朱常淓恭恭敬敬出去迎接。

来的宦官却是满面堆笑,走流程宣读了旨意,然后把卷轴递给朱常淓,陪着笑脸道贺:“恭喜殿下获此殊荣,能被陛下特旨选中,代天谒陵。寻常若非陛下亲祭,或是宗正令代表宗室祭祀,寻常藩王岂能轻入凤阳祭祖。

这都是殿下仁孝著于宗室,当有此荣。我大明虽早有设宗正令、左右宗正之职,然万历以来,宗室人丁单薄。最近几年,更是有秦楚周诸王或遇害,或绝嗣,宗正各职多有出缺。陛下这次,也是破例额外加恩,殿下可要好好表现。”

朱常淓听完前因后果,这才松了口气,同时也是觉得颇为荣耀,连忙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干。

不就是代表崇祯去凤阳祖坟扫墓,哭一下祖宗么,这活儿绝对干得好,到时候一定把潞王府上最名贵的香料、祭器都拿去,请祖宗享用。

这里必须说句题外话:明朝跟清朝,都是有宗正府/宗人府之类的机构的,无非清朝的时候每代皇帝都会另选宗室担任,而明朝很多宗正系统的职务,是朱元璋的时候就定死了。

比如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封他二儿子秦王朱樉当宗正令,秦王这一脉就永远保留了这个荣誉头衔。虽然后来跟皇帝之间血缘隔的代数远了之后,新秦王实际上是不管事的,宗室事务具体工作,都有其他低级官员代行他们的权力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