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正朔无小事(第2/2页)

所以,只要坤兴公主还活着,南方朝廷未来就多了一张指认的筹码,她可以辨认对方找来的冒牌货,究竟是不是她二弟、三弟。

哪怕对方会质疑坤兴公主是否受到了威逼,或者因为公主和她那两个王爷弟弟分离时,两位王爷都才分别只有十三岁和十二岁、未来长大形貌会有所变化、公主有可能认错。

但不管怎么说,多一个公主指认的筹码,绝对会让否定朱三太子的公信力,上升非常明显的一大截。

……

话分两头,北方李自成和多尔衮、吴三桂终于分出胜负,并且李自成逃往山西的这段时间里。

南方的朝廷,却因为暂时无法确认先帝几位子嗣的死活、是否有可能逃出来,而暂时无法确认如何拥立新君。

虽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但这种大事,调查确认也需要时间。

原本的历史上,小福王朱由崧也是在他堂弟崇祯死后一个多月,才被南京群臣大致确立为拥立对象,又过了半个多月,才正式登基称帝。

而如今这一世,因为蝴蝶效应,救回来了懿安皇后张嫣和坤兴公主朱娖,她们二人是正月十二脱困、正月十六才被郑成功找到,随后由张名振派船加急护送南下的。

又过了十二天,她们才走海路抵达了长江口的苏州太仓刘家港,给南方群臣带来了皇帝的具体死因、以及太子也一并誓死不屈的消息,还带来了“陛下殉国前,曾将定王永王托付外戚藏匿”的消息。

考虑到有北方来的皇亲国戚,明确说了崇祯还有两个儿子生死不明、有机会出逃,南方群臣也就比历史同期更加胆怂,不敢太快讨论拥立问题。

否则要是崇祯真有小儿子跑出来,他们这些现在急着拥立藩王的大臣,将来何以自处?若是最后还被崇祯那些小儿子翻盘复位,他们怕是要死得比拥立明代宗的于谦还惨百倍吧!

所以拥立新君的讨论,也就被硬生生多拖了大半个月。直到崇祯十七年的二月过半,才有人开始私下里提这个事儿。

在此之前,一月下旬和二月上旬的这二十天里,南京六部的官员,只是在忙于重新组阁、发文各省让各地的实权官员、将领接受南京新内阁的领导。

这种公文往还确认心迹的事情,本来也很重要,偏远地区也要个把月才能往返通知到,所以也不算闲着。

另一方面,在山东河北交界勤王救驾的朱树人,也是在崇祯死后第四天、正月十六日,才正式确认皇帝死讯、太子也被擒为人质、北京城没有救援的必要了。

朱树人便花了三天时间修整收拢部队、接应此前已经渡过黄河北上的骑兵部队重新南渡黄河,正月十九日时,朱树人集结了全部十五万勤王大军,从山东临清班师南返。

朱树人的部队按说是要全部回湖广防区的,一部分部队甚至应该回四川。但考虑到他来的时候是为了赶时间,从信阳谷道翻越了桐柏山北上,路比较难走。

回程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必要抢时间了,他当然也可以选择好走一些的道路。

加上商丘以西的河南大部分地区,依然是被李自成占领的沦陷区,同时还都是被抢劫得赤地千里、无法因粮于敌,朱树人为了补给便利,不得不选择先沿着大运河南撤,

只有一部分驻扎信阳府的部队,交给黄得功直接走陆路去信阳。其余部队,则是走运河到扬州后,转入安、庐、九江、武昌,分别驻扎——

这么安排是绝对没毛病的,因为朱树人当初在被“湖广总督”官职之前,他的辖区就是包括了南直隶的安庐和江西的九江,外加河南的信阳府,并不是只有湖广一省辖区。

此番回程,留一些兵力在合肥、九江,那都属于朱树人自己的防区,绝对没捞过界。

除非他想直接进兵南京,那才算是非宣召入京,朱树人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冒天下之大不韪。

他岳父大人、潞王朱常汸也在合肥暂住,朱树人到合肥拜见岳父。

再让人从此前作为总督临时幕府的重庆,去把分别数月的妻子、小郡主朱毓婵接来团聚,完全没毛病。

因为陆路行军的迟缓,十几万大军只有三四万被分去黄得功那一路,还有十万人都要经合肥、九江,

所以从山东临清南返的路程,按照日行七八十里的加速行军,足足走了十二天,先锋才回到合肥,后军还得再加上三五天。

所以大约是在二月初二到二月初六,朱树人的部队才陆续抵达新的驻防地。南京六部在一月下旬和二月中旬都没有讨论拥立新帝的事儿,倒也让朱树人赶在了讨论拥立之前回到南方。

……

抵达合肥后,距离南京新内阁打探情报、讨论拥立,也还有将近十天的时间。

这种事情,朱树人作为驻外藩镇,当然不好显得太积极。所以他除了偶尔跟身在南京的户部尚书父亲通一下密信,了解最新动态,其他并未显示出太多异常。

趁着这几天时间差,朱树人也还有别的事情要抓紧处理——此前,他通过了张名振和郑成功,拉了大约三万河北边军和关宁军一部,选择南渡撤退。

而随着朱树人本人抵达合肥,这三万海路南撤的兵马,基本上也经历了快半个月的航行,在苏州、舟山一带上岸了,这些人吗都需要妥善安置,不能落下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