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收复大员-上(第2/3页)

郑成功是提前做好情报侦查工作的,此刻又实地最后确认了一下,才跟张名振商议:

“欲寻深水锚地直接登陆,必须驶入台江,江口有线尾屿,分隔江口为南北航道,

南航道水深易航,直抵大员港,然江心线尾山顶、与南岸一鲲屿的锚地防波堤上,皆有红夷炮台,夹江对射,所过船只必被炮击。

北线航道在江北鹿耳门与线尾屿之间,鹿耳门多平缓江滩,据说土地疏松泥泞,无法筑城,只靠江心线尾山顶炮台、部分朝北的炮位轰击封锁。然水浅需等涨潮才能通过大船,张将军以为当如何取舍?”

张名振顺着郑成功的解说,也寻思了半晌,一时不敢拿主意。

他们今天遇到的情况,还真就比另一个时空、十六年后来到这里的郑成功,所遇到的情况要更困难——

因为历史上,台江口那个江心岛“线尾山”上的简易木质炮台营垒,在1656年的一次猛烈台风后损毁,然后就被荷兰人弃守了,专心经营南岸的港口防御工事,这才给了郑成功1662年来的时候、趁着涨潮偷渡台江口北航道的机会。

但现在才1646年!不是1662年,距离1656年的台风摧毁炮台,还有整整十年呢!现在江心岛上的荷军炮台,还活得好好的呢!

要不是明军的兵力也变多了,武器也比历史同期升级了至少一代,这仗怕是还真不好打。

张名振斟酌再三,用商量的口吻说:“看来,只能先强攻江口岛上的炮台了?我观炮台虽然高峻,然工事并不算坚固,只是土木建成,并非垒石而成的坚堡。

岛上守军暂时也不多,若是出其不意登岛围攻,想必敌军不敢以炮台守军反冲滩头。只是江口南岸、北岸的热兰遮城、赤嵌城守军如若想要增援江心岛炮台,却需要郑郎中的海军出面拦截了,不能让他们渡过台江上岛增援。”

郑成功听后,眼前也是一亮:“此论倒也有理,自古登陆最怕的是被半渡而击、立足未稳就遭到守军反冲。

如果直接在南岸或北岸上岸,敌军兵力至少皆在千人以上,反冲我军还真有可能被冲下海。但这江心炮台守军,最多不过数百,哪怕我军第一批登陆,只靠舢板运兵,他们也未必敢冲出来、歼我于滩头。真要是冲出来,说不定还能反打。

不过,江心岛周边都是浅滩,大船没法靠近,舰炮射程不如要塞炮,也无法支援岸上。张将军第一批登陆后,只能依靠火枪结阵而守,灵活变阵,撑住第一波可能出现的敌军反扑了。”

张名振想了想:“带几门最轻型的骑兵炮,随舢板抢滩队一起登陆吧,好歹有点自卫重火力。”

说着,张名振就让人准备了四门大约折合三四磅弹重的骑兵炮,自重都在三五百斤以内,跟佛郎机差不多重,可以用小舢板装下。

只是士兵在登陆时,需要提前跳下舢板,从齐腰深的浅滩涉水登岸。大炮不能落水,就只能牺牲几条舢板,直接冲滩搁浅,甚至不惜撞坏船底,让大炮上岸的位置尽量水浅一些。

张名振还特地安排了一些力气大的近战士兵,专门配备了锋利沉重的优质锻钢战斧,以备特殊情况下可以砍烂撞坏后的舢板船舷,把大炮直接越舷推下来——

这个时代可不存在“坦克登陆艇”那种船头可以自动打开、让大炮开下来的舢板设计,沉重的大炮没法扛着翻过船舷,就只能把船舷砍烂、砍出一个口子把大炮推下来!

而在西方,这个时代还没有骑兵炮的概念,那玩意儿要到百年后的欧洲七年战争,才被腓特烈大帝发明出来,

荷兰人也就当然不会提防到明军有这种“跟登陆步兵一起推进的前沿部署轻便炮兵”概念,自然能打荷兰人一个措手不及。

双方合计已定,张名振说干就干,让郑成功的船队放下上百条小舢板,每船或运十几个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或只运七八个战兵,剩下的分量省出来拉一门骑兵炮。

这种小吃水的舢板,基本上也就最多运十几人,否则就算不压沉,吃水也会太深,导致抢滩时无法尽量冲到浅水近处。

所以张名振全加起来,第一批也就大约八百名步兵勇士,加上四门骑兵炮。

荷兰人虽然早就发现了他们,但并没有出面拦截,因为荷兰人没料到明军会在浅滩处直接抢滩,还提防着明军会偷越主航道、找锚地登陆呢,荷兰人的防守重点,自然放在了主航道周边的埋伏上。

……

“少校,明国人派出了大量舢板,试图在西侧沙洲直接登陆!北炮台的杨森上尉请求增兵帮忙紧急调整炮位朝向!我们原本的炮位都是朝着北侧主航道的!

杨森上尉还请示,要不要派人拒敌于滩头!他怕光靠紧急调整炮位朝向、也来不及开炮轰击阻止登陆了!”

张名振刚有所动作,线尾山炮台的荷军指挥官恩德里克少校就得到了属下的急报,不得不赶紧做出决策。

这个恩德里克少校,听名字也知道不是荷兰血统的,他身上其实有相当的葡萄牙血统,

只是明末葡萄牙人在远东的贸易控制越来越式微,地盘逐渐丢失,除了最后的澳门还在,其他都被荷兰人占了。

恩德里克少校的父亲原本是葡萄牙军官,二十年前在澳门战役中被荷军包围,随后带人投了,毕竟都在远东混饭吃的欧洲人,葡萄牙也没西班牙那么狂热坚持旧天主教信仰,投降信新教的荷兰人图个保命,也没什么。

恩德里克当时还是一个年轻士官,跟着父亲一起投了之后,二十年来好好给给荷兰人卖命,现在也升到中高级军官了,大员总督让他守一个湾口炮台,也算是用人不疑。

面对明军的突然来犯,他也顾不得其他,只能先兵来将挡,顶住这一波,给明军以颜色,再论其余。

这年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习惯了这种“有冲突先打一下,再考虑交涉谈判”的套路了,如果能直接武力解决,就没什么可谈的,哪怕是对方偷袭来犯,他们也不会想着先谴责。

“明国人居然敢直接在没有锚地的地方以舢板登陆?这是不把我大荷兰精锐放在眼里了。快,让杨森别想着调整炮位了,先带一个满编连队到滩头,把刚要上岸的明国人冲下去!”

在望远镜里短暂确认后,少校立刻做出了他自以为最正确的指示。

北炮台的杨森上尉闻言,也没有多说,立刻带队出击了。当时的荷兰军制编制,还跟西班牙方阵时期差不多,240人为一个满编连队。

线尾山的荷军满编应该有两个连队,编为一个营,南北炮台各一个连队,一共480人,实际上会有些许减员缺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