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第4/4页)

我军火炮,多失于笨重,除了佛郎机,其他无法快速在前沿展开。明军还有水师之利,所以战场上多留一条河横亘着,终究是多一个变数。

不如我军提前南下,抢先渡过芍水,并且再前出数十里,推进到芍陂南口,道相对开阔地带摆开阵势迎击明军。而且我军渡过芍水后,可以分出辅兵填塞芍水河口,

不求彻底阻断水流,以致泛滥,但至少也要把芍水河口缩小填浅到炮船无法从淝水驶入芍水。如此,则明军炮兵无法出现在我军后方,我军自可进退自如。”

明军的优势,不就是有河的地方就能有炮船通过,然后靠河面上的火炮助战压制么?那把航道临时填塞了,不就能废掉明军的这项优势!

阿巴泰觉得自己的考虑,已经是最大限度兴利除弊了,把战场挑选在最适合北方骑兵部队的位置。

诸将思索了一下,他俩儿子其实也想到一些风险,但他们很自信,又不想损父亲面子,便没有说。

其他诸将当中,只有相对最稳重保守的遏必隆,提出了一点:“饶郡王(阿巴泰的爵位是郡王),若是如此,岂非把我军带入了一个背水一战的境地?

我军抢先渡过芍水,如果无法冲入芍陂南口以南的开阔地带,而是被明军抢先北上堵在了芍陂南口以北的三角区域,到时候就是东有淝水,西有芍陂,北有芍水,只有南侧明军来路方向,才有开阔平坦陆路可以迂回。

明军把我们堵在三面环水之地,试图猛攻围歼我们,又当如何避免?”

遏必隆此言一出,旁边众将倒是无人指责他逻辑不对,但除了苏克萨哈、额尔克等人跟他地位相当,不好出声耻笑以外,要不就是尚善这个吃了几次苦头的,比较低调。其他但凡地位比遏必隆高的,都是哄堂大笑:

“南蛮子想把我军堵在一处三面环水的战场,就把我军围歼?芍陂南口与淝水之间足有二三十里宽的正面,我八旗铁骑不能直捣正面突围么?

南蛮子要堵我们,也是临时加急北上,根本不可能来得及在芍陂南口预设营寨、堑壕、甬道。在平原野地上还想阻止我八旗正面突破?”

“你觉得王爷这计划行险,那你倒是说个更好的法子啊!究竟是这个法子风险大,还是放南蛮子过芍水风险更大?世上本无万全之策,用兵总得有取舍,你想什么都占,那朱树人也不敢来和咱决战了啊!”

众将最后这番看法,倒算是话糙理不糙。

朱树人如果得不到一个合适的战机,他也是不会轻易被清军逼战的。

自从从合肥城北上以来,这最后一百二十里路,朱树人走得是极为小心,基本上就是复刻了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每往北推进三十里,就要扎下一个营寨,然后连营往北稳扎稳打。

一百二十里路,如果让他全程走完,中间一共能扎三次寨。一发现情况不对劲,就立刻缩进寨子死守。

所以他约阿巴泰决战,阿巴泰也得拿出点诚意出一点血,否则选一个纯对清军有利的战场地理、战斗时机,朱树人完全可以避战的。

清军将帅权衡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主动提前南渡芍水,然后在芍陂和淝水之间的地带,跟明军公平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