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血战克敌(第2/3页)

具体战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但结局却也殊途同归。

想象之中绕到空心方阵侧背时、遭受远程火力打击密度便会骤降的情形,并没有出现。

相反,明军空心方阵的每一个方向,火枪密度都是那么高!

无论清军从哪一边冲,面对的都是疾风暴雨一般的弹幕。

“杀光狗鞑子!”

“大明必胜!有我无鞑!”

朱树人为今日这一战,准备了两万五千杆新式武昌造,还有近万的其他相对老式一些的武器。而明军的左翼又是战前就设想过的重中之重,集结了一半以上的火力。

黄蜚和蔺养成的步兵,一共有一万五千杆新式武昌造!五千旧式火器!足足两万的总数,足够他们把绝大多数士兵都配上火枪,这个密度根本是清军无法想象的。

三年休战,这个世界已经彻底变了样!

时代变了!

或许有人会奇怪:班布尔善和苏克萨哈在一头扎进陷阱之前,不会观察敌情的么?如今都顺治三年了,清军中也有一些望远镜,早就普及了,无非是倍率和精度不如明军的,但也能提前看清明军状态啊。

这就不得不说,此地的战场相对平坦,清军也找不到足够观望纵深敌情的高地。就算有望远镜,远远看去只能看到明军前排都扛着火枪,后排被挡住的士兵也是看不分明的。

清军以老经验估摸揣测,做出错误的判断,觉得明军是虚张声势,也就情有可原。

战场上好几万人错综复杂,没有居高临下的俯瞰条件,哪能那么容易看清后排虚实?

而这一切,到了此时此刻,就是付出代价偿还的时候了。

数以百计千计的清军骑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步枪攒射密集倒地,鲜血肆意横流,人马残尸枕籍凌乱。

清军各部因为各自为战,还没法统一快速做出应对,只能是各凭本事和直觉判断。

有些甲喇额真比较蛮勇,那就直挺挺继续实施背刺突击,对面的明军步兵全部严阵以待,早已刺刀上箍,坚持开火杀敌到被贴身前的最后三十步,才端平刺刀摆出对抗冲刺的姿态。

无数的清军骑兵在逼近的过程中就被射得人仰马翻,死伤惨重,最后冲到面前的,也无法在七尺长的刺刀步枪密集阵列前站到好处。

刺刀疯狂密集攒刺之下,一群群骑兵被扎成了刺猬,即使惨叫落马也会遭到后续的密集补枪,顿时血肉模糊不可辨认。

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清军取得的战果相比之下却没那么显眼。除了撞飞了一些明军火枪兵之外,斩获实在不能算多。

即使在空心方阵上撕开了小口子,明军的预备队也会立刻填补上来,左右的刺刀也立刻压迫逼上,对失去速度陷入肉搏的清军骑兵疯狂攒刺。

明军步枪兵的防御同样不可小觑,都是跟同时代的荷兰火枪兵那样,穿着水力锻造的钢质胸甲和头盔,以确保重点防护,把有限的负重花在刀刃上。

手臂和腿脚这些四肢的防御就被放弃了,只以厚叠棉片防护,这样也不影响行动,便于精确的瞄准射击。

面对清军骑兵的冲刺时,这样的护甲也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实用效果。反正被骑兵冲刺时,四肢受到致命伤的概率极小,手足灵便还便于被侧撞击飞时控制落地姿态,死中求活。

胸甲里面还有填充内衬,能护住脏腑、缓冲掉被撞击时的压力,这些都是经过验证的最优解。

这种几乎放弃四肢防护的做法,最大的弊端,是面对敌军轻骑兵游斗放风筝、以骑弓对射骚扰时,步枪兵受伤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尤其是现代步枪兵是不会配大盾防箭矢的。

不过,新式火枪的火力密度和射程优势,早已注定这个时代的清军骑兵不会跟你隔着一百多步、横掠过阵骚扰对射的,那样清军绝对会死得更惨。

处处都被明军克制、落入明军预设的战斗方式,最终导致这些选择了血战到底的清军甲喇,彻底陷入了绝境。

而与此同时,正因为清军以甲喇为单位各自为战。而人心总是不齐的,每个人对战局的判断也各不相同。

那些相对怂一些,或者谨慎一些的甲喇额真,在付出最初百十人的伤亡代价后,就已经开始审时度势,宁可拼着立刻掉头逃跑、在逃跑途中再被敌人白白追射一程的代价,也要坚决选择战略转移。

于是乎,这些战略收缩的清军各部,无不被明军追射了一番,死伤颇为可观。击退了正面之敌的明军便得以腾出手来,对付还在跟友军缠斗、死战不退的死硬清军。

清军两白旗主力只有不到一半人选择了死战到底,这些人便在战场上蒙受了倍增的压力,陷入了绝对的局部战场兵力劣势。

明军各个空心方阵小心翼翼地微调靠拢,很快那些还没结束战斗的方阵上,那些清军骑兵冲杀密集的所在,就遭到了来自背后的明军火枪短促攒射,顿时愈发大乱。

而这些背刺清军的明军,倒也不敢敞开了开火,因为清军和友军正缠斗在一起呢,如果清军过于稀疏,一个不慎背刺明军就有可能误伤到自己人,

所以他们也只能对清军特别密集的点攒射,一旦清军被打崩四散、各自为战,他们就得停火。即便如此,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少数明军火枪兵被战友误伤到底。

好在明军火枪兵的锻钢胸甲倒是能挡住两百步外的流弹动能,只有手足中枪的才会重伤,这多多少少缓解了误伤的损失。

而清军的密集冲锋撕扯阵型一旦被打散,形成了松散骑兵的各自肉搏,明军刺刀兵就能很快收拾掉他们。

……

不过半个多时辰的惨烈厮杀,主战场西侧这段对抗最激烈的血战就彻底分出了胜负。

冲得最深的正白旗伤亡最为惨重,带兵的班布尔善直接阵亡于阵中。正白旗至少又有两个甲喇全军覆没于阵中,被明军绞杀全歼,根本没法脱离,两名甲喇额真直接战死。

另外三个甲喇总算是发现惨败局面不对后,仓皇狼狈逃窜,但三个甲喇也只有两个额真活着逃回来,另一个甲喇额真在脱离的过程中被明军背射欢送的火枪弹雨击杀。

至于牛录级别的军官,那更是累计战死重伤了十几人之多。

另一边的镶白旗骑兵,因为冲得没那么快那么深,损失相对小一些,也更及时认清败局溃逃收手了,苏克萨哈也就捡回了一条命,但也被流弹弹片所伤,并不致命。

他麾下的甲喇,被全歼的只有一个,剩下四个各自战死数百人逃了回来。伤兵也都各有数百人,但只要是重伤坠马的,毫无疑问会被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战场打扫权的明军战后补枪杀光。只有那些没有坠马的轻伤员,才有可能逃得性命,坠马就直接等于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