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第2/3页)

谁曾想,最后竟能横空出世朱树人,把大明又拉回来了!我辈真是枉做小人……我已五十有六,虽死何憾?再降大明是不可能的,也受不了反复之辱。若是能死于此,得将来史笔说我在松山时便已殉国、下落不明,那该多好……”

祖大寿也是被说得沉默不语,还不得不道歉几句,说当年是他害了洪承畴陷入重围,最后兵败投降。两人唯有喝酒买醉而已,也不知又密谋了些什么。

……

时间很快又过了一天半,转眼便是腊月初五的半夜。

大雪已经整整两天,虽然雪势看着有转小的趋势,但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寒冬之际,暴雪初晴后的融雪天,气温只会比下雪的时候更冷。

所以,漳水仅剩的那点残水,也已彻底封冻,哪怕是铁甲重骑策马奔驰,甚至用马车拉着红夷重炮过河,都绝无问题。

豪格本人,这几天也已经从魏县移驻到了西边一些的临漳县,以便随时对内黄的明军屯粮大营动手。

此刻一切准备万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豪格提前吩咐部队白天补觉、二更造饭,三更完成集结出营行军,这样经过两个更次不算太紧急的行军,差不多五更天就能赶到内黄县城西的回隆镇,也就是那个漳水南岸的码头屯粮小镇。

十几万大军的出击,搞偷袭是不可能的,夜间作战更是会导致己方混乱。所以最极限的打法,也只能做到“夜间行军、黎明开战”。

一切看起来很顺利,经过几个时辰的辛苦,五更过半时分,十几万清军已经逶迤出现在数十里正面宽度的战场上,沿着漳水铺开。

此次战役之前,豪格集结到正面的总兵力,不过二十七八万,前段时间的消耗骚扰,小规模作战,累计折损减员也有一两万了,

所以眼下可用之兵,最多在二十六万,分驻沿漳三县、一百五六十里宽度的战场。

为了今日之战,豪格从中选了十六万人,单独放在临漳县和内黄县之间这段西线战场,剩余魏县、大名等中路东路战区,加起来就只剩十万人。

不是豪格不想集中更多兵力,而是再集中就展不开部队了,也没法快速投入战斗。好在留在中路和东路的部队,也不会闲着,他们也会适时发动佯攻,牵制住对面之敌,让明军同样无法集中全部力量来西侧救援。

他们扮演的角色,就相当于曹操去乌巢烧粮时,也需要有人在官渡大营顶住张郃高览。濮阳、清丰等地的曹变蛟、黄得功,在豪格看来就像是张郃高览。

另外,别看豪格只集结了二十六万人中的十六万,放在这主攻的一路,但部队的战力强弱,从来不是数人数的,还要看质量构成。

豪格拉到临漳-内黄战场的十六万,已经包括了前线全部六个满人旗中的至少五个半,七万满人骑兵。还有几乎全部的蒙军旗,一共四万蒙古骑兵。

一共十一万的骑兵,加上五万汉军旗、绿营的步兵、炮兵,从构成来看,这绝对是他大清立国以来,凝聚的最强一击。

当年萨尔浒也好,松山大战也好,哪怕是八旗尽出,但当时的动员率也没那么高,做不到让所有十五岁以上满人男丁能当兵尽当兵。

豪格今天是把整个清国包括蒙古、所能控制的骑兵力量的三分之二,都孤注一掷砸到这儿了。

除了骑兵之外,为了确保能第一时间突破明军的营寨工事,豪格还拉来了满清立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支炮兵部队!

当年多尔衮以八旗全力试图突破山海关时,不过集中七八十门大炮孤注一掷。

后来多铎率军十五万征江南,出兵时带的也只有六十门红夷大炮。最后打到南京城下,发动决死一搏的攻坚战时,只剩四十六门红夷大炮可用于轰击南京城墙。

相比之下,今天豪格集中了他能弄到的尽量多的红夷大炮,总数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三十门!

其中大约二十几门,是清军入关前的旧货,剩下一百一十门,都是入关后这六年,慢慢重新建造改良的。

毕竟此前多铎、阿济格、阿巴泰三次崩盘覆灭,已经把清军入关前积攒的存货家底浪掉了至少七八成,豪格拿出来的大炮,当然也就主要依靠这六年节俭新造的了。

按照北方地区原本的工业基础,加上鞑子在关外的产能,当初多尔衮活着的时候,一度觉得可以把他大清的重炮产能提高到每年五十门。可惜后来事与愿违,前方连连战败,内部经常闹流贼,生产力破坏太大。

实际上这六年里,满清的火炮工业产能比理论值减半还不止,那么多年攒下来,也没攒出两百门产量,今天给豪格这么多,已经是竭尽了全力。再要多,就得吧北京城墙上的守城炮也拉来了。

……

眼看着骑炮兵全部机动到位,豪格终于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一时间,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这一段漳水北岸的阵地上,百炮齐鸣,对着南岸的内黄城和回隆镇码头大营狂轰滥炸。

清军这几年也吃够了明军骑兵炮战术的苦头,渐渐回过味来,也试着学习,想让重炮拥有随骑兵部队快速推进的能力。

只可惜,清军的科技工程能力始终是短板,所以哪怕硬学,也只是学了个浅表的战术样子,即使用新造的重型马拉炮车,把重炮拖着跟骑兵部队快速行军。

而明军骑兵炮的快速展开、快速推进,清军并没法学习,因此他们的炮兵阵地在长距离快速转移后,一旦展开到作战状态,就很难再机动推进了。

换言之,从开炮状态再要转回装车状态、再往前推进、重新部署展开,可能要几个时辰,一天最多也就往前推进两三次。

相比之下,明军的骑兵炮,最关键不在于机动速度,而是部署灵活,敌人退走后,射程够不着了,可以几分钟内重新装车拖挂,机动到新阵地后,几分钟内又重新部署开火,一个时辰可能就能往前转移两三次。

不过,这些差异,在此刻刚刚开战时,表现得并不明显,反正清军只是要轰明军的营寨外围工事,这些是固定靶。

一时之间,回隆镇上的明军屯粮大营,火光处处,帐倒仓塌。用挖堑壕挖出来的夯土筑造的寨墙,被实心铁弹打得处处缺口,上面的木栅尖桩更是崩摧折断,碎木乱飞。

豪格见初次火力准备效果不错,立刻让部将遏必隆带着几个甲喇的满人骑兵,立刻对着明军营墙被轰出缺口的位置,发起试探性的冲锋。

不过他也长了个心眼,知道明军没那么容易打垮,出击之前也关照遏必隆不用冒进,如果明军有组织起反击火力,就赶紧退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