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2/3页)

宫里还留了一些逃散的宫女宦官,应该是来不及带走的。前殿的宫女,之前已经被刚进城时的明军将士直接抓了分了,也就内宫还剩一些女人,估计黄得功李辅明他们也知道轻重,没敢私分,让人守住宫门严查军纪,等到朱树人到来。

朱树人一路策马直至丹墀之下,这才下马步行,拾级而上,步入太和殿。

黄得功在旁侍立、向导,等朱树人站定,这才又汇报了一些接收紫禁城的细节,还请朱树人赎罪,说是有一些将士,当初追杀负隅顽抗的宫内残敌时,难免会手脚不干净。

但黄得功也强调,鞑子撤走时,能搬的值钱东西本来就尽量搬走了,很多东西本就散落,不捡也容易被践踏损坏。

朱树人也知道,军功面前,不能太较真,便大度地吩咐:“金银珠宝器皿,有拾得的,你自行按军纪处置,别不患寡而患不均就行。

字画古迹,肯拿出来献还朝廷的,朝廷也会作价补偿,绝对不会白拿他们的,你务必跟将士们说清楚。”

黄得功连忙应诺,随后又提到鞑子留下的女人,是否需要王爷先过目。

朱树人眉毛一挑,他不想落下这种跋扈的言行,便斥责了黄得功几句,随后说:“让宫中有年老稳重的宫女,先给这些宫女们验验身。

凡是有被鞑子玷污过的,肯定不能留在宫中,就按级别分赐给有功将士们。不曾被鞑子玷污过的,先锁在内宫数月,不许外人出入,孤自会奏请陛下旨意。”

接收好宫廷事务后,朱树人又问起鞑子撤走前,京城的屠掠损失,黄得功等人没法详细统计,只能是从收尸数据大致估了一下,

说是约有二三十万死者,北京城人口又锐减了至少七八成,如今城内活着的连十万都不到了。

朱树人:“鞑子撤走时,有带走汉奸伪官么?这些人如何处置的?还有其他皇商等主动附逆的豪绅,情况又如何?”

黄得功:“那些铁杆汉奸伪官,尤其是抬了旗的、品级高的,都跟着去关外了。不过也有些不受重用、原本就是鞑子为了邀买人心,才给一些高品闲职的,还有看不上眼的,都留下了。”

清军入关时,对于明朝留在北京的京官,只要躲过了李自成的拷饷没死,多少都会出于笼络人心给点官职。

只是有些人并没有什么本事,论才干就是窝囊废,无非是原先在大明品级已经很高了,清廷也不好给他们压到太低,那就只给级别不给实权。如今要逃了,有真才实干的汉奸当然要带走,但那些只是粉饰太平用的废物,就全部留下了。

朱树人摸了摸胡子,已经决定了这些人的命运:“凡是之前为大明效力过,闯贼和鞑子进京时主动投效的,全部下狱治罪。

如果是先帝殉国后,就退居闲住,被鞑子逼迫出仕的,可以免罪。

如果先帝朝时为官、此后一直坚持不仕闯不仕清的,找出来,全部按原有品级先给俸禄职衔。将来再徐徐图之,候有实缺再予录用。如若已经年老,或是坚持不仕清、于过去七年内老死的,准恩荫子嗣一人,以彰其忠义。

当然,上述严令只对文官有效,武将只要最后反正参与杀鞑,且当初并非主动叛明,都可以赦免。

对于文官,如有精通算术、工巧的技术型文官,也可以比照武将的豁免尺度,留任戴罪立功。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就自求多福吧。”

朱树人很清楚,这样的世道,稳住武将人心就行了,后续还需要再追穷寇,把满蒙威胁彻底解决掉。

文官本来经过几百年的科举洗礼,早就汗牛充栋人才过剩了几百倍了。四书五经谁不会读,读四书五经能学会做的事谁不会做。

不给那些汉奸机会,也有足够的旧式人才够用了,何必把肥缺留给那些废物来收买人心呢,要收买朱树人也有更好的选项值得收买。

黄得功等人闻言后,果然很是感动,觉得鄂王爷的宽仁恩泽,简直比大明历朝历代都深厚。

交代完这些泛泛的处置意见后,黄得功又向朱树人透露了一个消息,说是前几天明军接收刑部等处时,还发现了一些犯官被关押在其中,其中有些人物,可能需要朱树人亲自给出处理意见。

朱树人也不含糊,就抽空去了一趟刑部,居然在那里意外看到了洪承畴。

朱树人也是有些感慨,礼贤下士地隔着牢门,叉手询问:“这不是洪督师么,别来无恙?听说你最后关头倒也想求个晚节,让孤吩咐修崇祯实录的史官,把关于你的后续记载都删了?”

牢房里一个衰朽的老头儿,头发已经苍白,形容枯槁,听到朱树人的声音时,一开始还有些陌生迟钝,很久才反应过来:

“你便是国姓爷?鄂王爷?真是经天纬地之才,汉高明祖雄略,大明倾颓已极,竟也被你十年之功翻回来了,罪臣读书一辈子,未曾见如此古人。”

洪承畴十二年前是见过朱树人的,但也仅仅数面,没什么印象,当时朱树人刚中两榜进士不久,最初几个月留在京城当翰林编修,就是那阵子见到的。第二年朱树人就南下当地方官,洪承畴就去辽东督师,再也没见过。

朱树人对对方有印象,那是因为对方十二年前就位高权重。而洪承畴当时又哪里会对一个小翰林当回事。

此刻一个权倾天下,在牢外居高临下俯视,另一个却萎靡至极,福祸兴衰对比之强烈,令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

朱树人玩味地观察了一下这个老汉奸,才追问:“莫非是那次你向苍水兄暗通军情,被豪格发现了,才关押在此?”

洪承畴苦笑:“若是被发现了,怕是早就殉国了,那倒也好,一了百了。老夫当时没看明白,觉得大明必然没救了,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次,不过是豪格想要屠城劫掠,老夫看在北京城内还有那么多故旧,不忍,就劝他注意民心。豪格以为我要两面三刀、趁他走了后献城,就让人暂时监押查问,没查问出个明白,朝廷王师就进城了,于是不了了之。”

洪承畴最后劝豪格不要屠城劫掠,也未必就是出自仁慈,而是他在北京做了那么多年官,汉人士绅朋友故旧太多,为了不让自己人吃亏,他也得劝。

但论迹不论心,朱树人看他最后好歹劝了一句,就留他一条狗命。

“看在你内黄之战前给苍水兄通报鞑子军情的份上,留你一条狗命倒也可以!你不是想让史书不写你崇祯十五年之后的行迹么。

呵呵,让孤篡改伪史是不可能的,最多给你写‘崇祯十五年……世传洪承畴死于乱军之中,但此后多有民间传说其仕清,难辨真伪’,至于真相如何,让后人自己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