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满人种田也是帮大明种的(第3/3页)

好在潜力都是被绝境逼出来的,满清在面临生死存亡时,上上下下也算是不择手段,群策群力,能渡过难关的招数都愿意试一试。

几年下来之后,还真就给他们陆续摸索出了一些办法——

他们和最早期刚到东西伯利亚、以及黑龙江流域做生意的罗刹国商人接洽、互相学习刺探,最后从罗刹商人那儿学了一招,说是可以在东北腹地比较干燥的平原上,种植黑麦。

然后,满人还通过日本海的探索贸易、跟库业岛、北海道的扶桑人、阿奴伊人接触,发现了一种在北海道和库业岛都可以种植的耐寒水稻品种。

事实上,历史上的满清,也是到了中后期,才从扶桑北海道弄来了亚寒带水稻品种,从而开始在东北推广水稻的。

到了这一步,满人的东北开发计划,才算是把两条腿都补上了。旱地可以种黑麦,水田可以种北海道水稻。假以时日,肯定可以重新让粮食产量暴涨,养活繁育更多的人口。

但很可惜的是,他们一共前前后后连探索、勘察、实验,都只有三年多的时间。一般开荒第一年基本上是没什么收成的,能把种子的成本收回来、再稍微赚两三倍收种比就很不错了。

开荒的第二年、第三年,基本上也就只能达到肥沃熟地收成的四五成、六七成。基本上要开荒五年之后,土地才能彻底达到肥沃熟田的效果。

当然,考虑到东北的土地是黑土地,常年肥力积累,所以哪怕一开始刚种,效果也会比关内开荒好不少。但最多也就加快到“开荒三年后达到全盛产量”。

而大明留给满清的休战期也就三年,所以等满清沿着松嫩平原的主要河流两岸、把第一批开荒田地和定居点弄熟,和平期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他们辛辛苦苦种的田,注定是帮大明种的。闯关东开荒,也注定是为大明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事论事,朱树人将来还得为这事儿感谢豪格、顺治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