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打好基础的恐怖潜力(第3/3页)

研究员能享受正七品知县待遇,院士能享受正六品同知待遇。如果是高级院士、担任某些学部委员会主席的,或者是担任科学院直属重要研究所所长的,享受从五品或正五品知府待遇。)

这些南大毕业生和研究员的成体系培养,以及南大教授们在教学中经验的磨合,也带来了大明科研领域的一些制度设计优化。

比如,终于有人想到,要加快机械设计和研发的整体效率,开始打各种标准零件的基础。

原本古代还在用榫卯结构进行机械的连接,或者干脆靠加热锻压黏合固定。如今能省掉每次都必须重新设计的榫卯,改用标准化的螺丝,就尽量用螺丝。

而新一代的螺纹攻丝生产工具,也被研发了出来,虽然制造金属螺丝的工艺成本和速度依然不经济,实际施工中一点都不比榫卯便宜,也不如榫卯牢固。

但这对于新机械的设计改良速度,却有一个重大的提升。因为改进过程中的机械,不用因为一点小改动,就重新制造大量部件,只要哪儿改就拆换微调过的那个部件就可以。

任何新生事物在刚刚出现时,都是赔本的。大明有国家机器撑着,还有六年多前攻破马尼拉时从西班牙人那儿抢来的五千万两白银、两百万两黄金可以随便花,这点事情完全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于是乎,标准化的金属螺丝、攻丝生产工具。标准化的齿轮,还有滚齿条。都被先后发明了出来,并且用到了工程设计实践中去。

甚至还有一些软金属的螺口磙压加工工具和工艺,能非常廉价地制造类似于后世电灯泡螺口那样的结构部件,还有标准化的硫化橡胶密封垫圈……这些机械设计领域的工业基础设施,让后续的机械研发,完全可以事半功倍。

也正是这六年的积累和打下的坚实设计思想基础,才有了朱和坦手上这块去年刚生产的新式怀表。

哪怕它的走时精度只比朱和坤手上那块五年前的提高了零点二秒,但假以时日,后续提升潜力不可限量。

毕竟这上面已经用了标准化滚齿条生产的标准齿轮、用了标准橡胶密封圈初步防水、还用上了最小号的标准化螺丝来固定壳体。

三个皇子对祖父的教诲,听得似懂非懂,也不知如何评价,只是隐约内心记住了“能够不重复做的事情,就尽量不要重复做,用机械和分解来帮人代替重复的事情”这个思路纲领。

而就在三个皇子依然有点将信将疑的时候,有侍从过来通禀了一个好消息,恰恰就能证明朱树人指导思想的高瞻远瞩。

那好消息是大明科学院的机械研究所为朱树人带来的,似乎是有一件基于朱树人上述指导思想的创新产物,终于有了眉目了。项目主导人也是前几年伦敦大瘟疫后从欧洲挖回来的胡克等人。

朱树人闻言颇有些兴致,临时决定去视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