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明有把握同时打赢跟准噶尔和罗刹国的两场战争(第2/3页)

以至于清军打回来时,准噶尔人已经在青藏占领了太久,当地人反抗准噶尔的那代人早就没了,后人都被磨平了,对准噶尔形成了认同,清朝要再洗回来就很难。

而现在的情况是,明军就逮住准噶尔灭青藏后不到五年回来洗,还洗得那么有章法,这就让阻力几何级数下降,一切显得更加水到渠成。

……

明军花了三年时间,把高原问题彻底解决,把准噶尔的国土面积直接削走了将近一半,还持续给噶尔丹放血。

到了小康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87年。按照原计划,彻底解决高原问题后,终于可以给久战多年不得消停的所有鞑靼人以最后的统一总攻。

然而,就是在这一年,噶尔丹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末日将近,于是出于恐惧,进一步竭泽而渔搜刮财富向他的罗刹国盟友买军火、求援,

并且他进一步向罗刹人宣扬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甚至摆出了“对罗刹称臣附庸”的狗急跳墙保命招数,实在是无耻至极。

于是乎,罗刹人贪图噶尔丹的许诺,加上罗刹人自己想往东扩张,最后还是提前爆发了跟大明在黑龙江以北地区的雅克萨之战,以为对大明的牵制。

好在青藏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大明好歹可以从西南高原用兵问题上撤回来一部分国力,以应对东北和西北同时出现的两场战争。

罗刹人一开始也没想给噶尔丹卖命,他们只是想趁火打劫,让明军承认“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全部是罗刹国的,只要你们签订条约,承诺这个事情,那么我们就不再跟噶尔丹结盟了,还会断绝给噶尔丹卖枪炮的军火贸易,让你们后续消灭噶尔丹消灭得轻松一点”。

然而,大明怎么可能承认黑龙江以北土地都是罗刹国的?就算是为了消灭噶尔丹、怕同时树敌多个而虚与委蛇,那也是不行的。

你要战那便战,同时对付两个敌人又如何!

于是朱树人就吩咐前线都已经垂暮之年的李定国和郑成功,两人分别负责一个方向。

李定国负责西北,对噶尔丹。

郑成功从大同、张家口一带调往东北,对付罗刹国。

大明有这个国力,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出兵之前,朱树人也秘密给了郑成功提点,告诉他:“罗刹人在远东的部队不足为惧,因为他们要远涉万里来这儿跟我们打,我大明的后勤就算困难,但罗刹人只会更困难。他们还完全没有水路水运可用,一切都要靠马匹游牧运输。

所以,罗刹人就算将来要跟我大明长期死磕,也不会一直在外东北跟我们死磕的,只要歼灭他们几支部队,把他们的定居点落脚点都灭了抢了,他们就只有往西回退整整六七千里,选择从哈萨克中亚草原南下、跟噶尔丹合流打我大明。”

郑成功一想,王爷的教诲果然很对,罗刹人要指望从欧罗巴运兵到外东北跟明军打,那可是要经过一万两千里的。而从欧罗巴运兵到中亚哈萨克,只有六千里。

罗刹人又不傻,如果一万两千里这一路注定失败,后续增援肯定也只能往六千里那一路堆。

而历史上清军在雅克萨之战打得那么拖拖拉拉窝囊,完全是因为清军在入关后废弃了火器科技的研发,还在用老式红夷大炮。以至于完全无法面对罗刹人在雅克萨周边弄的西式新型防炮要塞,也敌不住罗刹人用欧洲枪炮守城的杀伤火力。

但这一切,在郑成功的明军面前,根本不是问题。不就是一些棱堡和大炮么?让沃邦总兵教教他们什么是正宗的棱堡攻城法!什么是正宗的爆破弹攻城臼炮!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只有数千人规模的罗刹远东部队,最终被明军痛歼。

罗刹人还不服输,觉得有很多偶然因素,还想尝试第二把。

于是又从欧罗巴花了一年时间,慢慢调遣大军沿途补给过来的,足足弄了一万多军队,算是把老本都搭上了——

倒不是说一万人的军队对罗刹国来说有多大规模,而是万里远征这种作战形态,一万人到远东,半路上何止五万十万人提供后勤。又何止是数万户沿途贫民、和被奴役的鞑靼牧民,被弄得家破人亡。

可惜,罗刹人大耗国力拼死凑出的一万多远征军,最后还是被郑成功算计了。

郑成功在刚刚接触新一波来袭敌军主力时,还假装防备不足、没有预料到罗刹军的主攻方向,然后在黑龙江北岸“丢盔卸甲”,败退留了一些物资给罗刹人。

罗刹人一看就地得到了补给,甚至还缴获了一些明军仓促撤退时留下来不及烧毁的小船,那些殖民掠夺者的贪婪本性就又被点燃起来了。

他们看着黑龙江干流南岸肥沃富饶的土地,一想到只要渡江抢一把大的,就能以战养战,他们便毫不担心这是诱敌之计,直接渡江了。

谁知,当时正是小康二十七年夏天,黑龙江水量丰沛,可以通航。

结果罗刹军队全军渡过黑龙江不久,就发现明军的北海舰队,居然早就从枯叶岛和庙街那儿的黑龙江入海口迂回入江、然后趁着罗刹人渡江后过来断其归路。

看着水量涛涛的黑龙江,看着一堆24炮到38炮的风帆护卫舰直接开进内河断绝归路,罗刹军队士气大崩。

明军埋伏在南岸的主力也及时收拢包围网,最后只是付出了伏击战场周边一个县城、几个乡镇被罗刹军破坏劫掠烧毁的代价,就把一万四千人的罗刹远征军主力彻底斩尽杀绝。

这一战着实让罗刹人伤筋动骨,此后数十年再也不敢正眼看觑黑龙江流域,甚至连瀚海周边都不敢来了。明军也彻底就此掌握了对漠北蒙古,以及周边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控制权。

罗刹国内,因为远征军的覆灭,几个重臣也因此被处罚,导致朝堂上狠狠换血了一波,新掌权的朝臣就宣扬不再跟大明正面武力对抗,只派小部队和卖军火、跟噶尔丹合兵一处,争取在中亚和疆地击败大明。

而大明这边,在小康二十八年彻底确定罗刹人不会再在外东北发起攻势,彻底把他们打跑了之后,又休整了一两年,终于对噶尔丹发起了最后一击。

……

而罗刹人到了这个时候,还依然坚定支持噶尔丹,当然不是因为罗刹人有什么高尚的国际注意情操,他们完全是考虑到“如果噶尔丹最后也撑不住了,罗刹国可以从噶尔丹曾经占领的区域上,吞并掉多少土地,能不能把中亚握在手中”。

如果罗刹人不出兵,不跟噶尔丹并肩作战,那么当噶尔丹崩溃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这个便利去伸手分遗产。说到底就是这么简单,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