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再见媚娘(第3/3页)

王皇后与家族感情极深,尤其与母亲和舅舅舅母,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言听计从。

哪怕皇帝不高兴,王皇后还是坚持去讨了三次。

直到现在——

隶芙已经得到消息,皇长子是肯定要不得了,皇帝与长孙太尉不知密谈了些什么。太尉已经转了风口,暂时不肯替王家说话了。

王家便要走另一步棋了:皇长子不行,退而求其次吧。

就告知隶芙,说通王皇后走家族安排的下一步。

于是此时隶芙就打好腹稿准备开劝。

正好听到王皇后在说萧淑妃好面上做好人,实在阴阳怪气,就忙接口道:“陛下性子温和仁厚,是天下皆知的——不同人不同性情,陛下喜柔媚女子,可惜皇后出身高贵,为人端直。”

皇后道:“那我也无法了,我又变不成萧淑妃那样。”其实心里还有一句话,对隶芙也没法讲:皇帝不喜欢她的性子,她还不喜欢皇帝的脾气呢——总似摸不着看不穿的云似的,她更喜欢有啥说啥的爽快人。

隶芙推心置腹道:“皇后还是得先有个能养的住的皇子。”

王皇后摇头:“但皇帝是铁了心不肯把皇长子给我了。”

隶芙见话已入巷,就笑道:“皇后娘娘也不一定非要皇长子啊。”

皇后眼睛一亮:“你难道有什么妙计,让淑妃将唯一的宝贝儿子李素节给我养?”

隶芙被实实在在噎住了:救救。

噎的沉默半晌后,只能再次打叠精神,劝皇后打消这些天外飞仙似的的念头,再劝皇后务实一点。

隶芙直接道:“皇后娘娘不如给陛下送一个讨陛下喜欢的低位嫔妃或是宫人,到时候抱养其子就是了。”

“皇长子到底站了个长,陛下或有顾虑,但其余宫人之子,陛下应当不在意。”

皇后想了想:“也好。”

找个人去伺候皇帝吧,也省的她去碰一鼻子灰。

于是如往常一样,把差事交给隶芙:“你去挑人去吧。”

又让宫人来给她铺开笔墨纸砚,她要作画:“正好我昨日的画没完,唉,冬日这颜色总是容易凝住,再添两个火盆进来吧。”

隶芙发愁:瞧着皇后对自己的颜料比对陛下都上心。

于是她退出来,悄悄往立政殿去寻程公公。

程望山程公公,可是陛下跟前最得用的人之一,一向也最通晓陛下心思。

隶芙与他搭线很久了——这位程公公是个爱财的人,且胃口很大,一般的小钱根本看不上。非得是肥肥的孝敬才说话。

不过这位拿钱也办事,之前隶芙也是重金从他这里买到了‘皇帝只是恼皇后才令淑妃办冬至宴,并没有把元日宴也交给淑妃’的重要消息。

这才能按住皇后不发火冷处理淑妃。

所以这回,隶芙又拿着王家的重金来了。

*

自李治登基来,小山与鱼和,不但有了新的宦官职,还被安排了新的人设。

小山依旧走他的乖滑流,只是多了个贪财的人设,让前朝后宫的人都以为,给他塞钱,就能晓得些皇帝的心思。

不但皇后淑妃如此,连长孙无忌有时候都会问他一句,皇帝今日心情如何,用膳如何之类的。

当然,小山是收不到长孙太尉的钱的。

而鱼和则扮演锯了嘴的葫芦,一句话也不说,非常沉默忠憨来衬托小山。

于是隶芙第一次来,见到门口当值的是鱼和公公后,就立刻走了,一直等到程公公出现,才私下递上重金,然后问道:“程公公最了解陛下心意,不知陛下可意什么样的女子,或是……现在御前也好,宫中也好,有没有入陛下眼的宫女?”

小山没想到皇后处,居然有这个想法,再一想——陛下久欲接武才人入宫,只是生怕长孙太尉得知会一时暴怒,根本不顾皇帝的阻拦,说不得就直接伤了武才人的性命,这才一直等着——等武才人有身孕作保。

长孙太尉会拿先帝低微嫔妃的命不当回事。却不能拿皇子不当回事,哪怕有杀心,也无法明着做什么了。

不过,如今皇后问起来,倒是个好机会啊。若是皇后将武才人接进宫也好。

只是小山素知皇后性情,哪里敢一下子就说出皇帝所惦念,是先帝武才人,万一皇后闹出来可怎么好。

于是只慢慢的给出些消息,皇后处若是自己想通了,愿意做此事最好。

他深知,皇后宫里做主的根本不是皇后本人,而是眼前这个隶芙。

于是过了几日,小山便与隶芙道:他趁着皇帝心情好的时候,出言探问了一下,陛下似乎确实有中意的人。

隶芙忙继续塞重金道:“不知是谁?”

小山被手里的金子压得一坠,却还是不肯这次就说,只道:“唉,听陛下意思,倒是身份上不好入宫,不是宫里宫女,是宫外人。我也糊涂着呢,下回看陛下心情好了再打听。”

*

隶芙只好来回王皇后。

“身份不好入宫?这世上还有什么女子,是陛下看上了却不能……”王皇后忽然灵光乍现:好像知道答案了。

她眼前忽然浮现出,上一个冬日,风雪中她往立政殿去的那一日。

崔郎离去的身影。

殿内若有似无萦绕的酒气。

皇帝对着窗外那抹难得柔和真切的笑意。

以及……皇帝直接打断她的好心关怀,警告道:“他的婚事,皇后勿插手。”

王皇后深深点头:“原来如此。”

隶芙在一旁疑惑道:“娘娘想到了?奴婢怎么没想到。”

皇后叩了叩桌子道:“那是因为有件事你不知道。”

当年晋王刚做太子,她为太子妃想做点事,太子就把所有宫人交给她管,王氏就从晋王旧宫人口中听过一事:崔郎最早并不是鸿胪寺的官,而是晋王府上东阁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