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天后摄政(第2/3页)

皇帝闻言,心下又是一黯,只温声道:“好孩子,去吧。”

而曜初与皇帝相谈过后,还将整个谈话过程与姜沃复述了一遍。

她知道此时主要矛盾要紧:母后摄政的诏书一天不下,终究不够安稳。

因此特意说了一遍:“姨母听一听,若我有说错的话,好再去弥补。”

而姜沃听完了曜初的复述,不由看了曜初片刻:说来,曜初的相貌是真肖似皇帝,眉眼弧度柔和,眼睛像饱满的杏子,不笑的时候也带着微弯的弧度,望之可亲。

如今看来,也不单是相貌肖似——亦有陛下当年风范心性啊!

**

听姨母说,让自己回去帮母后整理‘摄政事条’,曜初倒是又想起一事。

她抬眼看了看姨母精神还好,这才说道:“姨母,确实已经有人想动城建署了。”

姜沃一点儿不意外:在许多人眼里,她一离开,城建署就是无主肥肉,谁不想吃?

“是哪一边?”姜沃倒怕是世家那边太急了,现在趁乱跳出来想抢城建署。

不过,应当不至于。九成九的可能,还是自觉‘赢了一半’的东宫一脉。

果然,曜初道:“兵部尚书郝处俊已上书,城建署应按照甲坊署、弩坊署等例,归于兵部统一管理。”

真是,急不可待啊。

姜沃忽然想起了故人——魏王李泰。

当年太子位一空出来,李泰就觉得‘舍我其谁’,甚至一急还跑去先帝跟前说了那句流传至今的昏头话:‘父皇让我做太子,将来我就把儿子杀了,传位雉奴。’

然而在巨大的利益(尤其是自以为要到手的利益)面前,昏头的大有人在啊。

当年,多少人都笑魏王李泰,现在,又有多少人是魏王呢?

姜沃便对曜初笑了笑:“也是一桩好事。”

不知如今的宰辅之一,从前的户部辛尚书,见东宫一脉如此行事,作何感想呢?

曜初也笑了:“是。那姨母我回宫了,你好好歇着。”

又提了一句:“姨母怕婉儿见你病着害怕,就让我将她带到宫里暂与令月一起——可我瞧那孩子心里什么都明白,听乳母说夜里也惊醒,吃也吃不好。”

姜沃想了想,轻叹道:“那便让她回来吧。”

婉儿虽然才八岁,但又哪里是寻常八岁孩子的心思呢。

正好,她这些年也忙的太甚,教导婉儿的时间总是不够。

待此事尘埃落定,正可带着婉儿出京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咸亨二年的元宵佳节,二圣以‘岁冬无雪,天象有异’取消了所有的庆贺典仪。

而是改为了祭天祈雨,并祭祀太庙:除了求天外,还请祖先在天之灵庇佑大唐风调雨顺。

而皇帝这人非常实在靠谱,并不会白求祖宗。

求过祖宗庇护后,他郑重给祖父和父皇都上了他亲自拟的新尊号——太武皇帝(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为太穆神皇后;文皇帝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为文德圣皇后。[2]

给祖父是换了俩字,但给父皇,则是从文皇帝加到了‘文武圣’皇帝。

礼部尚书许圉师当时就心道:皇帝登基以来,真是省了礼部好多事,甭管尊号、年号、甚至是他在意臣子的谥号,他都亲自起。

他还没感慨完,就闻皇帝于祭祀之所再宣诏道:“为避先帝、先后之称,自此后,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2]

百官鸦雀无声:这,这还把自己的称号也给改了?

天皇。天后。

帝后称呼岂能轻动。

已然有敏感的朝臣,察觉到必有大事要发生!

*

次日,正月十六大朝会。

二圣一同入朝。

太子依旧设坐丹陛下。

皇帝,不,现在应该称一声天皇了。望着下首群臣模糊的面容,又看了一眼比之年前空出来的两个位置。

很快点名道:“王中书令。”

王神玉起身。

仪举罕有的肃然。

*

昨日元宵祭祀天地太庙后,帝后诏他单独面见,嘱他以中书令的身份起草了一道诏书。

天后摄政诏书!

王神玉在短暂的震惊后,很快行礼道:“臣领旨。”

为什么不呢?

王神玉甚至能想到明日朝堂上,臣子们对这道堪称石破天惊诏书的反应。

肯定会震惊。但震惊后,会集体上谏吗?

只怕不会。

世上的事儿就怕比。

若是没有太子监国一年,若是没有东宫属臣这些堪称‘党同伐异’操作,且真的操作成功,逼退了一个宰相。只怕许多朝臣对‘皇后摄政’,不,现在是‘天后摄政’了,还得异议一下。

但如今,很多朝臣的想法大概就变了——

如果太子摄政,东宫属臣可足有数百人,那他们现在的官位,说不定就要‘让贤’了。

而如果皇后摄政,大家至少能按部就班过日子,甚至能多点‘就业机会’。毕竟东宫属臣不少都兼着别的官职,比如李义琰就兼任中书侍郎。

多么香的中枢官职啊,想来皇后不会让他干下去的!那空出来的,他们不就能竞争一下?

这选择题,不太难做嘛!

王神玉很快起草好了诏书,文约理赡,略无可改处。

帝后看过后,媚娘还格外赞了一句:“王中书令果然是能臣,故而备灾事交给王中书令,才让人安心。”

王神玉:……什么叫‘以怨报德’啊,我刚为天后起草过‘摄政诏书’,她却再次戳中了我的痛处。

*

起草过诏书的王神玉,并未直接离去。

其实绝大部分朝臣,只能起到舆论声音的作用。

最要紧的还是宰相重臣们的意见,尤其是专门负责‘审议封驳’诏书,哪怕皇帝有诏,他们觉得不妥也可驳回的门下省宰相的意见。

王神玉奉帝后之命,将诏书送到了门下省。

门下省无异议!

毕竟门下省现任侍中之一,正是从前户部尚书辛茂将。

其实姜相病退,在某些程度上讲,对其余人的打击,远不如对辛茂将的打击大。

辛茂将差点也跟着吐血:这走的不是别的,这是财神啊。

且辛茂将很明白,城建署这座金山,必须得有人镇住才能一直用于国,而不是肥于人。而辛茂将最欣慰的就是姜相年轻,足以长久镇住,直到形成惯例再稳妥交到下一代靠谱宰相手里去。

可没想到,姜相忽然病退,给他打击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后来辛茂将自己还觉得心中有些愧疚:因他听闻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其实没担心姜相本人,而是先想到了‘国库!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