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殿试之争【中】(第2/3页)

唯有欲扬先抑,先引发太上皇的好奇心,才好将自己真正要说的一吐为快。

眼见就要达成目的,焦顺自然不会犹豫迟疑,当下立刻便道:“自从隆源二年乌贼入寇津门之后,我朝便决心以举国之力仿造铁甲舰,以与乌西国在海上争雄——然至今三年有余,铁甲舰都还未能下水,太上皇可知其中的缘由?”

太上皇见他发问,便冷笑一声道:“自是因为皇帝一再要求,我朝所造的铁甲舰必须要强过乌西国,如此一来自然不易。”

“确有这方面的原因。”

焦顺可不想往这上面引,当下随口略过,又道:“但更多的却是耗费在了配套设施上,譬如驱动铁甲舰的蒸汽轮机,便遇到了动力不够的问题,增加密闭性锅炉难以支撑,增强锅炉的厚度韧性,又会给铁甲舰造成过多的负担。”

“其它诸如钢铁骨架的承重问题、船舵驱动问题、燃煤补给计量问题……种种难题不一而足。”

“哪又如何?”

太上皇听焦顺突然说起了这些造船的细节,便生出三分不耐来,截住他的话头道:“如今那铁甲舰不是都已经快要下水了吗?显见这些问题都已经克服了。”

“其实也没全部克服。”

焦顺纠正了一句,倒也没纠缠这些细节,紧接着又道:“而且这是在皇上的督促下,举全国之力经数年才做到的,期间也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绞尽脑汁,试想……”

“你到底想说什么?!”

太上皇再次打断了焦顺,脸上的不耐已经提高了六分。

啧~

这瞎眼老头方才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不想原来也是个急脾气!

焦顺愈发庆幸是自己过来传话,而不是皇帝亲临,同时也只得略过了一部分前情提要,直奔主题道:“臣的意思是,现如今乌西国所造之物,正在快速朝着繁杂精深方向发展,这铁甲舰便是其中的翘楚。”

“若非太祖时重视工业,我朝的冶炼工业强过前清不止一筹,只怕万难在三五年间仿造出这铁甲舰——而若是一旦满足于此,只怕数十年、乃至十数年后,两广水师被轻易全歼,乌贼长驱直入寇略津门的祸事,又将重演!”

“哼,危言耸听!”

对于这种说法太上皇倒也并不陌生,因此立刻反驳道:“你怎知我大夏会故步自封?只需朝廷专门拨出款项,令工部研发更强战舰……”

“那要拨出多少款项才算合适?”

焦顺壮着胆子打断了太上皇的话,反问道:“臣方才说过,西人的工业是朝着繁杂精深发展的,也就是说,越往后波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就越多,若是拨款少了,只怕于事无补,且也没那么多专精此道的人才。”

“若是拨款多了,再专门培养专精此道的人才……那岂不就是陛下所倡导的新政?!”

太上皇闻言明显有些迟疑起来。

其实他想说,皇帝要搞新政也可以,但完全没必要把匠人抬的太高嘛,依照旧制让他们做些八九品的小吏,难道就不能搞新技术了?

不过太上皇又不想在区区臣子面前,说出这样的‘软话’来。

于是犹豫了片刻,仍是冷哼道:“巧言令色!千百年来我天朝都未曾如此推崇匠人,可还不是威服四夷万邦来朝?”

其实焦顺也未必真就想把工人抬的太高,不过眼下工人群体已经成了他的基本盘,他平日里更是以工人代表自居,就算是心里不这么想,嘴上也必须这么说。

因此虽听出太上皇话里隐含之意,他也只能装作没有听懂,躬身道:“陛下,千百年来又何尝有蛮夷之国,凭借装备精良压盖我天朝上邦?”

其实是有的,但太上皇肯定不会承认。

顿了顿,焦顺又继续道:“千百年来,又何曾见过钢铁铸造的巨舰,横行于海上?且就不论西夷,便我朝新造的连珠火枪,一旦充入军中,只怕千百年来的战阵之法就要从此改观了。”

大夏毕竟是以火器立国,对于弹仓火枪这种国之利器,太上皇还是花时间了解过的,所以对焦顺的说辞倒也认可——能持续速射的火枪既然造出来,以前什么三段射之类的密集阵,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而这还只是开始,如今工部已经在尝试继续改良,如果能够突破一些难关,或许可以造出射速提高十倍,甚至百倍……”

“哈!”

太上皇这回终于抓住了焦顺的病脚,当下冷笑道:“你以为朕对此一窍不通?朕且问你,就算造出来这样的火枪,子弹又该放在何处?真有这样的枪,只怕装上几十发、乃至上百发子弹都不够用的!”

“那就上千发、上万发!”

焦顺慨然道:“臣曾认真设想过,一旦解决了密闭性和自动退出子弹壳的问题,完全可以将成千上万的子弹用东西串起来,做成一条子弹带,这样平时分开放置,等到用时就可以串起来瞬间发射出去成百上千的子弹。”

“更进一步,如果蒸汽机的动力持续增加、体积持续缩小,就可以造出能在陆地上行走的铁甲舰——不需要那么大,只需要能抗住一般武器的攻击即可。”

“到那时,只要少量这样的巨兽带头冲锋,便对面的人数再多,若无与之抗衡的装备武器,又如何抵挡得了?!”

第631.5章

焦顺说完这番‘夸夸其谈’,仁寿殿内再次陷入了一片寂静当中。

其实这等凭空设想未来的言论,也并不算十分出奇,若是遇到心志坚定的大儒当面,只怕立刻就要对这番空想大加驳斥,甚至驳斥所需的论据都是现成的,直接从一些古籍上摘抄便是。

然而……

太上皇毕竟不是什么大儒,他虽因为朝局动荡对新政颇多怨言,但却远不似儒生们那般与新政誓两不立。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目盲数年,对于近来出现的新鲜事物,诸如铁甲舰、自行车、发电机、灯塔等等,都只能通过旁人的描述来脑补。

偏一般人提及这些新鲜事物,又往往会不自觉的夸大其词——譬如焦顺刚造出自行车时,就被传成了‘脚踩风火轮’。

受此影响,太上皇对这些物件的印象,其实远比常人还要光怪陆离,也因此更能感觉到‘日新月异’的变化。

所以他细一琢磨,竟觉得焦顺所言也不算太过夸张,并由此引发了浓浓的危机感。

但要说就此转向支持新政,却又一时转不过这个弯来。

再说了,父子两人总不能都站到大臣们的对立面吧?

于是沉默半晌,他终究还是摇头道:“你这番话只怕是有些危言耸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