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陛下 银子来了(第2/4页)

“苏州和松江的水患总算是定了下来,陛下又恩准免赋一年,不是这几年国库艰难吗?何况陛下好大喜功,怎的这时候……又肯慷慨解囊?”

杨太公皱着眉头,细细思量着,慢慢地消化着邸报的内容。

很快他坐不住了,忙是到了自己的书房,取了笔墨纸砚,开始给远在京城的儿子杨相修书。

“杨相吾儿,为父尚安,今闻京城动向,有一言告诫,谨记、谨记:吾儿会试高中,县中已来报喜,为父心中甚慰,你在京城,不久即可选官入朝,他日入朝与否,都需谨言慎行,尤不可妄议国政,更不可言涉及宫中事,凡有人与尔议此事者,吾儿当避之,且记此言,不可鲁莽。汝母亦安,勿念!”

写罢,立即将书信封了起来,又命人用快马送出。

杨太公有一种预感,未来的朝局,一定会有剧变!

虽然他不知道变故是什么,却知道,但凡有变,势必有人抨击,而解缙为首的这些人,这样以天下为己任,擅长评议朝中长短的人,都表现得如此沉默,那么一定是因为风向不对。

这个时候,他那儿子若是不能谨言慎行,到时可能就成了出头鸟,死无葬身之地了。

他脸色凝重地送出了书信,依旧还是觉得不放心,于是又吩咐人道:“再说一遍,有最新的邸报,立即去买,不要怕耽搁功夫,买十份,不,买三十份,要发付给族中各房的人看,还有族学那里,要进学的也都看看。”

随即,又拿起那邸报,看着里头一丝不苟的官样文章,眼里复杂。

……

代理的书商们疯了。

他们起初以为,如此大量的书和邸报投入市场,只怕到时要回笼资金,要困难得多。

所以此番进货,其实是冒着巨大资金风险的,压力太大了。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完全出乎了他们的预料之外。

所有的书,分发去各府各县,所有的铺子在一个多时辰之后,居然火速地派人往省城。

售罄了。

统统售罄了。

补货,赶紧补货。

这天下……怎么突然冒出了这么多的读书人了?

就在疑窦之际,等有人说出了实情,这书商们才恍然大悟。那些人疯了……不对,那些人没疯,一个个都精明过头了。

可不精明的人,能诗书传家,能在这四乡八里的地里,成为人上之人吗?

省府这边的货,其实也已告罄,于是只好让人带着大量的预购金,去请张安世加印。

眼看着这金山银山就在眼前,手里没货,这还能让人不跳脚吗?

不只如此,邸报的销量也远远超出了预期,两日之内,居然也销量一空。

一方面是价格在读书人的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是受策论的影响,还有一个方面,其实是一些人对于信息有着巨大的需求。

听闻订购的不只是读书人,甚至还有不少的商贾,哪怕是衙中的官吏,也愿订购。

可能在京城的人,或者是在后世经过了信息爆炸洗礼之人无法感受的是,在古代的信息条件之下,想要得知信息是很难的。

哪怕是朝中的信息,等到了天下各州府的人知道的时候,其实这消息已经转了十几手了。

可能一个月前,皇帝胃口不好,请了御医看病,一个月之后在某个地方,这信息就成了皇帝在吃屎,而且还吃的很开心。

哪怕是地方官府,他们委托专门的人去抄录邸报,带回来了解朝廷的动向,其实获取信息的成本也十分高,一方面,府县在京的人手有限,不可能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即就派人日夜兼程的赶回来,他们可能是搜罗了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信息之后,再一并送回。

等那个时候,你再见到,其实黄花菜都已经凉了。

另一方面,抄录者往往都是寻常的文吏,干的却是跑腿的差事,知府、州官和县令们向来对于吏员都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这些抄录下来的邸报,可能只是一个疏忽,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现在刊行的邸报就显然不一样了,这明显是通政司那边放出来的原版,而且大量印刷,那么势必在印刷之前,就进行过一次次的校对和审查,几乎可以杜绝到出错的可能!

主要是它们有利可图,基本上可以确保十天刊行一版,而后火速地通过各处商路至各州府发售。

当然,等大家能买到的时候,可能确实是在十天,甚至一个月之后,可也比从前的强得多。

于是,单单江西这边的代理,就收到了七万份的订购!

这绝对是一个恐怖的数字,也就意味着,继这一年一刊的八股笔谈,书商们通过和张家的合作,又多了一个稳定的财源。

此时大家算是服了,于是疯了似的派人往京城催货。

而京城这里,又得到了无数的订单,不得不拼命加印!

哪怕赶不及院试了,市场上对此的需求依旧还是巨大,毕竟……五十万一售而空,可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依旧还没有买到第二版。

张安世不得不定下了加印三十万本的目标,除此之外,根据各省传来的邸报订购量,预备发布第二版的邸报。

这邸报,张安世可是从不夹藏其他东西的,里头所有的内容,都由通政司进行整理和校对,张安世只负责维护渠道,进行排版印刷即可。

至于其他的盈利手段,现在还不能动,时机未成熟。

这巨大的印刷缺口,也带来了印刷业的繁荣,除了几乎整个京城的印刷作坊如今都与张家进行合作之外,张安世也打算在栖霞渡口这儿,兴建一处规模庞大的印刷作坊。

朱金为此,又开始忙碌,他现在其实有点被这操作吓疯了。

一本书卖八十万本,是什么概念?

可怕的是,这八十万本,可是每一本三两银子,刨除掉书商的微薄利润,运输的费用,以及印刷的成本,剩余的纯利润,也是朱金想都不敢想的。

一船船的银子,现在已开始往京城这里送了。

那张家,在渡口那儿,只建了一个仓库,就那么一个临时仓促,却是数不清的金银随意堆砌。

没办法……实在太多了,日进金斗,数银子都数不过来啊!

为此,张安世已招募了不少信得过的壮力,让他们守着。

张安世都不禁为自己的义举感动得要哭了,总共招募来的七十多人,没一个保护他自己,全是去保护银子的。

自然,现在京城已经骂声一片了,不少读书人晓得了地方上的情况,有的通过家书,有的是从南直隶各州县的反馈,各种叫骂声不绝。

这是绝户钱啊,真正的是黑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