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双喜临门(第2/4页)

随即朱棣喜道:“张卿给朕帮了大忙,你这小子,实在让人刮目相看,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这可真不是小数目,有这样多的银子,朕这内帑,就足以供应下西洋的所需了。”

张安世笑吟吟地道:“臣这儿,能不能也分一杯羹?就请陛下,恩准臣供应三十艘船,随郑和公公一道下西洋。”

供应三十艘船?

此番下西洋,大抵舰船三百艘,当然,号称是千艘,而张安世请求供应三十艘,这就等于是愿意资助其中一成的人员、费用、宝货开支。

若是换做其他的事,朱棣难免会想,这小子插手的事太多了。

可偏偏这是最耗费银子,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下西洋,在朱棣心中,显然是张安世希望缓解他的压力,为他分忧。

朱棣喜道:“如此甚好,安世啊,你这可是鼎力相助。”

张安世道:“这不算什么,能为陛下分忧,我张安世喜不自胜,陛下,咱们是一家人啊。”

朱棣大笑:“对,对,一家人,一家人。”

若说这个世上有意念植入概念的话,那么张安世的这番话,就是最经典的意念植入。

朱棣感慨道:“安世不但解决了内帑的问题,还要认领三十艘海船,所谓肱骨之臣,怕也只有如此。你来说说,怎么挣来了这么多的银子?”

张安世便是把大致的情况说了。

朱棣听罢,脸色铁青,眼中露出嘲讽之色,冷哼道:“什么诗书传家,不过是一群劣绅而已。为了功名,不择手段!这些人到底藏着多少财富,他们一个个哭穷,倒像我大明亏欠了他们似的,朕今日,倒真有几分太祖高皇帝的感受了。”

随即朱棣又道:“那邸报,竟也能卖这样多?”

张安世道:“邸报的价格,已经不低了,只是对读书人们而言,没花几个钱而已。天下读书的人多,这东西既可了解天下事,又可及时掌握讯息,同时还涉及到了策论,花这点钱对他们值得。”

“而且臣打算每月印三刊,风雨无阻,陛下放心,臣所有印制的邸报,自然先经通政司核验,确保不会出现差错。”

“且这样也好,以后陛下但凡有旨意,也可通过邸报迅速传达天下。若是像以往那样,过了几道手,可能旨意和诏书反而就变味了。”

朱棣很是认同地点头道:“这倒是至关重要的事,这件事不能假手于人,通政司和安世要亲自把关,切不可出什么纰漏。”

正说着,一个宦官却已到了。

郑和没有想象中的风流倜傥,他肤色黝黑,倒像个庄稼汉,不过人很精神,个子并不高,眼神和其他宦官不一样,很有神采。

朱棣便随和地笑着道:“三保,来见一见张安世。”

郑和听罢,忙朝张安世行礼:“久仰大名。”

郑和是个温和的人。

当然,能指挥舰队的人,他不温和也得温和,毕竟人在汪洋大海上,每日饱受孤独的摧残,但凡你脾气暴躁一些,都无法坚持下去。

张安世细细打量着郑和,也忙回了个礼:“见过郑公公。”

郑和倒没想到张安世会回礼,毕竟他终究只是宦官的身份,而张安世乃是国戚。

朱棣又笑道:“三保出海,很有见识,此番他只能在京城留驻一个月,一个月后便又要出海了,实在不容易。”

郑和道:“陛下谬赞,奴婢惭愧的很。”

张安世笑道:“那我在这些时日,得抓紧时间向郑公公请教才是。”

朱棣随即向郑和道:“安世有意资助三十艘舰船,随三宝一道出海,怎样,无碍吧。”

郑和侧目看了张安世一眼,他有一种感觉,这个传闻中的少年有些不简单,口里道:“再好不过。”

朱棣大喜:“甚好,甚好。”

他顿了顿,目光却落在了张安世身后的邓健身上:“此人是谁?”

邓健忙上前:“奴婢邓健。”

朱棣皱眉凝视,似乎有些想不起来。

张安世道:“陛下,这是东宫的邓健,陛下难道忘了吗?邓公公也时常入宫的。”

朱棣这才想起,其实身为九五之尊,身边的各种太监多不胜数,可能他会对某个格外的面熟,可要让朱棣花心思记住对方的来历,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听了张安世的介绍,邓健心花怒放,承恩伯真是有良心的人啊,他对咱太好了,现在陛下正在兴头上,自己又露了一次脸,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朱棣便朝邓健点点头道:“朕……记得……你倒是个勤勉的人。”

邓健眼泪都要出来了,带着几分激动,忙叩首:“奴婢惭愧。”

张安世在旁笑着道:“陛下,这邓公公平日里都在和臣念叨,说他这辈子最钦佩的人就是郑公公,说郑公公当初在北平,跟着陛下靖难,还立下了不少的战功,此后又率船队出海,实乃太监们的楷模。”

朱棣高兴地大笑道:“三保才华出众,确实不是一般宦官可比。”

邓健心里美滋滋的,承恩伯这又是给他美言了。

张安世道:“他还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拜郑公公做干爹,有一次他还哭了,他说他自阉了身子,自此便是宫里人了,可是他一辈子无依无靠,孑身一人在这宫中,真是凄凉得有话也无人说去。”

“……”

殿中沉默了。

邓健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承恩伯啊承恩伯,您真是为了咱操碎了心哪,咱真没白疼你。

明初的时候,因为天下动荡,所以认父子和认兄弟的事尤其多,比如朱元璋就认了许多的义子。

这郑和郑公公是什么人?那可是陛下身边一等一的心腹,执行下西洋国策的领头人!

他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完全从紫禁城里走了出来,将来要干的可是统兵数万,舰船无数,巡视四海的大事,这天底下,有几人能有他威风。

邓健倘若真能认郑和做干爹,就意味着,他也已成了不同寻常的宦官,他超脱了,升华了,已经不是寻常的宦官可比的了。

邓健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却匍匐在地,不敢抬头起来。

朱棣今日的心情显然很好,听了张安世的话,便对郑和道:“三保,你自己拿主意。”

郑和微笑,其实张安世当着陛下的面把话说到这个程度,这事儿……其实就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张安世乃是太子的妻弟,未来的国舅,而且陛下显然也已起心动念,对此没有反感。

至于这个邓健,却是东宫的人,而且此人极有可能,在太子登基之后,取亦失哈而代之,成为宫中的大太监。

任何一个宦官,其实都会考虑自己的身后事,自己伺候的皇帝老了,新的皇帝克继大统,可新的皇帝自然有他的一套在东宫的宦官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