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最后的真相(第2/4页)

这些汉人豪强地主,被蒙古人封为万户,使其分统诸路,在本地招募汉人为兵,作战的时候,汉军第一波攻击,若是不能胜利,就让色目军马继续强攻,若是还不能胜利,这才让蒙古人出击。

可以说,这些世侯,为元朝立下了赫赫功劳。

别看他们只是小小的万户,可是实力却是盘根错节。可能进入元朝的朝班里,区区一个万户,不值一提。

可一旦在地方上,他们的权力,却几乎形同于皇帝!

往往这些管辖的人口,在三万至六万户之间,一户若是五口人,那么就是直接管辖十几万至三十万人口,管辖面积,小则一个县,大则有一个府,在这一片土地之内,他们拥有司法、征税、征兵、任命地方官员的一切特权。

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愿意,除了按时给元朝朝廷上贡一定的税赋之外,他们在自己的领地,想征多少兵就征多少兵,想将税率调整到多少,司法诉讼,他们想怎么判决就可以怎么判决!地方的官吏,他们随意任免,甚至根本不必向元朝的朝廷报备。实际上,那些元朝的统治者,也懒得会管。

最重要的是,这等世侯,是万全世袭,而对于你们怎么世袭,其实也不似汉朝对待诸侯王一样,会有各种礼制的规定。

统治者们,压根就不在乎你是否触犯了什么王法,你说谁继承你的世侯之位,他们都认。

当初朱元璋北伐,抵抗最激烈的,这汉人世侯就是其中之一。

就比如眼前这个自称张兴元的爹张思道,在明军北上之后,抵抗最是积极,甚至远比许多蒙古人更为激烈。

不少蒙古人还存着,中原混不下去了,大不了回大漠里去。可这张思道不一样,抵抗得十分激烈,直到大势已去,连元朝皇帝都往大漠跑了,当时朱元璋招降这张思道。

张思道却耻于做这大明的臣子,直接归隐山林。

张安世大抵知道了前因后果,不禁道:“你为鞑靼人效力多少年了?”

张兴元如实道:“已有十数年。”

张安世随即就道:“十数年?那你一定有不少党羽了?”

张兴元却道:“天下处处都是思怀大元的人,可以说,人人都是党羽。”

这话,直接听得张安世禁不住冷笑。

似乎见张安世不信,张兴元道:“我家世代在燕赵之地,亲朋故旧无数。”

这种世侯,他说自己故旧无数,倒是没有错。

此等土皇帝,在地方上盘根错节,而且这些人,恰恰最会教育子弟,无论是弓马,还是读书,都和目不识丁的什么朱十三、赵九、刘二十六之类的寻常百姓,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本身这些人……就是各个王朝笼络的对象和人才。

张安世不由道:“也就是说,当初你的亲朋故旧……有不少,都愿为鞑靼人效力?”

张兴元点头。

张安世似乎想到了什么,皱着眉头道:“所以你们偷偷地私下联络起来,其中这些人,不少人已不乏成为我大明的文臣武将,即便不是文臣武将,在地方上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是吗?”

张兴元又点头。

张安世道:“元人残暴,你们就这样甘心供他们驱使?”

“可大明又好到哪里去呢?”张兴元咳嗽一声,随即露出讥讽的样子道:“像我们这样有本事的人,朱元璋却用科举来限制,不是人人都有兴趣去读学四书,读八股。再者,朱元璋屠戮的人还少吗?大元在的时候,从未亏待过忠臣。”

张安世面容冷了下去,忍不住提高了声调道:“可他们屠戮的是万千百姓。”

张兴元不置可否,只默默地看了张安世半响。

半响后,却叹口气道:“无论如何,输了就是输了。我无话可说……”

张安世道:“你既供鞑靼人驱使,那么我来问你,为何有这样的人……供你驱使?譬如徐闻,譬如今日随你一起带兵谋反的右哨人马……”

张兴元抬头看着张安世,道:“他们本就思怀大元,在大元的时候,他们的祖辈们也做官,却不似在大明一般憋屈,大明的所谓官,不过都是流官而已,统领的兵马,分毫都不可染指,只有节制之权!可在大元,他们便为一方诸侯,而大明的皇帝老子,只要一不高兴,就可将你罢黜,甚是可能得来惩罚,换做是谁,心里会不怀怨愤呢?”

顿了顿,他又道:“当然,怨愤归怨愤……其实还不只如此,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愿为我效力,追根问底,还是要归于当初的靖难!”

“靖难?”张安世一脸疑惑。

显然,这个答案是他意想不到的。

张兴元很快就说出了原因,道:“当初我虽联络了不少人,可是朱元璋在的时候,对我等世侯和蒙古人都有防范,所以……几乎没有任何带兵和领兵的机会。所以那时候,我做的,不过是每日走亲访友,与人抱怨罢了。可是……建文登基,我立即意识到,那建文暗弱,远不及朱元璋。恰好他要削藩,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等到朱棣……”

朱棣坐在一旁,忍着这个家伙直呼其名,倒没有发作,他现在只想知道真相,反而没有轻易打断张兴元,只安静地听着。

张兴元继续道:“等到朱棣起兵,恰是用人之际,于是……我便安插了不少人,进入燕军之中。原本的用意是,制造明廷内部的混乱,等他们杀个几年,到时大明必然四分五裂!到了那时,我们再入主中原,重新夺回当初的一切。”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谁能想到,短短两三年功夫,这朱棣便杀入了南京城,使这大明重归一统。”

他情不自禁地露出了遗憾之色,说实话,朱棣当初确实不过是在北平的一个小小藩王,这一点兵力和人马,换做任何人……都觉得必败无疑,就算朱棣大力出了奇迹,大抵也不过是割据一方,整个大明陷入长久的内乱。

谁能想到,朱棣这么一个小藩王,最后竟是直接打过长江,而且迅速地结束了战争!

张兴元接着道:“当然,虽然这些目的没有达到,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好处,那就是……当初原本进入燕军的人,虽没立什么天大的功劳,成为公侯,可至少……绝大多数却都因为从龙之功,或多或少,进入了南京,就说这京营右哨的将军花不鲁尔。他是蒙古降卒的后代,照理,是不可能得到大明的信任,甚至进入京营,充当武官,可恰恰是因为靖难,他才可以节制一方的人马。”

朱棣不禁动容,他眯着眼,这一刻,骤然明白了什么。

当初靖难的时候,兵力实在太少,所以对于任何愿意追随靖难的人,朱棣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来者不拒,这样看来,倒是让张兴元这样的人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