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千秋功业(第2/4页)

朱棣又道:“那个邓健,倒是看着可怜。”

张安世就等着朱棣这话呢,立即道:“陛下,他何止可怜,而是居功至伟啊,有史以来,未曾有他这般。”

朱棣颔首:“他在世上,还有家人吗?”

“有个侄子……”

朱棣沉吟道:“给他侄儿赏个世袭千户,送去官校学堂读书,至于其他随船的,死者要抚恤,伤者要安置,朕总不教他们吃亏。”

这还不吃亏?

张安世听到世袭千户四字,已感觉到朱棣的小气劲发作了。

见张安世不言,朱棣奇怪道:“怎么不说话?”

张安世只好吐出四个字:“陛下圣明。”

朱棣骂道:“你娘的能不能爽快一点。”

张安世道:“爽快一点会杀头。”

朱棣忍着火气道:“朕不杀你头。”

张安世觉得还是不保障,于是道:“那也不能阉割,不能族灭,不能绞死,不能赐死,不能……”

见朱棣似要火山爆发。

张安世才老老实实地道:“陛下,这一次,邓健所带回来的,何止是一个创举,他带回来的,乃是无价之宝,有了这些宝贝,我大明子民,百年之内,再无饥馑了。”

朱棣听罢,便问:“是何物?”

“当然是粮食的种子。”张安世道:“臣打算好了,臣要在栖霞开辟一个农庄,要种出亩产千斤的粮来。”

朱棣听着,不禁大笑。

所谓千斤、万斤,就好像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对于古人而言,更多的是表示虚实的意思。

比如……三十万大军,八十万大军,带甲百万,其实也是一个意思。

朱棣便揶揄道:“莫说千斤,便是五百斤,朕也赐你一个公爵,至于那邓健,至少也给一个世伯。”

张安世听罢,顿时乐了,立即毫不犹豫地道:“臣多谢陛下。”

朱棣:“……”

朱棣这时,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忍不住道:“你真能种出千斤的粮?”

“不不不。”张安世立即道:“臣也只是随口说说,未必能当真,这个……还没谱呢。”

这是陛下自己说的,五百斤……现在他若是表现得越有把握,转过头,以陛下的性子,可能就要食言而肥了,说刚才只是开玩笑而已,给你新下一个小目标,亩产千斤吧。

当然……亩产千斤……张安世其实是没有把握的。

可五百斤,机会却很大。

再怎么样,那从美洲带来的番薯、玉米、土豆之类的玩意,总不可能连这产量都种不出吧。

朱棣见他如此说,倒还以为张安世为自己方才的夸口而后悔不迭。

倒是张安世趁机道:“陛下,赐给栖霞一点地吧,臣这边要搞一个农庄,只怕地要不够用了。”

朱棣对这个倒是大方,没有多想便道:“这个好说,给你几万亩便是。”

张安世立即道:“谢陛下恩典。”

又说了几句闲话,张安世便告辞而出。

亦失哈站在一旁,好像木桩子一样,等张安世告退,朱棣道:“茶。”

亦失哈斟了茶水来。

朱棣慢吞吞地呷了口茶,才道:“给应天府下一个条子,并一块地给栖霞。”

亦失哈道:“奴婢遵旨。”

朱棣倒是想起了什么,道:“哪一块地比较荒凉?”

“啊……”亦失哈看了一眼朱棣,脑子有点转不过弯。

朱棣气定神闲地道:“就给一块荒地。”

亦失哈真的不懂了,道:“陛下的意思是……”

“这个家伙。”朱棣嘟囔着道:“不好生生地给朕做买卖,好好地赚钱,现在竟想耕地了,朕当面没有训斥他,是怕他灰心冷意。孩子长大了嘛,不能成日骂。可他看了朕赐给他的地,心里就会明白了,那时就会乖乖地给朕去好好经商了。”

亦失哈一脸尴尬,只好道:“是,不过,陛下……他说亩产五百斤。”

朱棣道:“亩产五百斤……朕是没听说过,不过地方官吏,倒是经常报来祥瑞。有的地方,恰好能种出亩产较高的粮来,倒也不是稀罕事,前些日子,不是有云南布政使司,奏报种出了一亩地,产量高达五百二十四斤吗?可这有何用?报来祥瑞,就显得朕圣明,所以连上天也眷顾了嘛?眷顾了个鸟,朕什么德行,自己不清楚吗?若当真苍天神明在上,八成也是看不惯朕的,朕心里有数。”

虽说这话是朱棣自己的说的,可亦失哈还是吓得大气不敢出。

只见朱棣又道:“钟山那边庄子的财富,搜检到了吗?”

亦失哈道:“陛下,已经发现了地窖口了,下头……有一个溶洞,原来是那纪纲,竟是早知道那儿有个溶洞,除了藏匿财富,便又在那建一个庄子……现在内千户所,已经抽调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正在彻查呢……”

朱棣点头,满意地道:“如此甚好。”

……

此时,在京城最大的青楼里,无数女子莺歌燕舞,此地并不向寻常人开放,即便是薄有家资的商贾,也不得入其门。

可这里的门前,依旧停了不少的车马,因为紧邻着秦淮河,这秦淮河沿岸,有数百妓家,此处和其他地方相比,至少门脸却并不显奢华。

只是里头的装饰,明显高明了一筹,小桥流水,假石亭台,可谓一步一景。

一个个穿着妖娆的女子,穿梭其间,所服侍的恩客,往往凤毛麟角。

有人趿鞋,赤身而出,便有许多莺莺燕燕围上来。

这人放声大笑道:“走开,走开,爷已被你们吸干了,见着你们就生厌,将那物色的几个男儿带来。”

女子们便都露出失望之色,她们一个个美艳,可谓尤物,可在这人眼里,却如杂草一般,不屑于顾。

再国色天香,即便无数人拜倒在其石榴裙下,纵做风流鬼,也要一亲芳泽。

可在这人眼里,也不过是粪土罢了,就似那随意摆弄的物件一样。

此人鹰钩鼻,深眼,嘴唇轻薄,目中无人的模样,带有一种特有的傲慢。

有人取了一件披风来,披在他的身上。

不多时,那男儿没有送来,却有人急匆匆而来,附在这人的耳畔,低声细语了几句。

“什么?”这人顿时面带怒色,深目更显骇人之色:“何时的事?”

“辰时……”

“是谁奏报?”

“邓健。”

这人认真地想了想,便皱眉道:“公卿之中,怎么没听说过此人?”

“乃是宦官,和郑公公一道下西洋的。”

这人深吸一口气,眯着眼,冷冷地道:“呵……知道了又如何?不过是螳螂挡车、蜉蝣撼树罢了,他知道就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