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请君入瓮(第3/4页)

解缙在旁道:“陛下,这是人心,若是人心向背,社稷怎么能安稳呢?”

朱棣顿时脸色更沉了几分,厉声道:“谁的人心?”

解缙讷讷不言。

朱棣道:“这样的大事,本就不该先进行廷议,难道文渊阁没有察觉出其中的隐患吗?为何票拟中要开廷议公论?”

这个时候,解缙自是不迟疑,连忙拜下,叩首道:“是臣一时失察。”

朱棣冷哼一声,道:“诸卿没有其他的看法吗?”

说罢,他目光一转,落在一个人身上:“金忠,你来说说看。”

本只想一直默然到告退的金忠,极不情愿地站了出来道:“臣只知兵。”

朱棣瞪他一眼道:“你不是还会看相?来,你看看你自己的,能有几年阳寿?”

金忠:“……”

到了这个地步,金忠觉得自己躲不过去了,只好道:“既然对国计民生有好处,只要陛下效仿太祖高皇帝,那便干就是。阻力重重是肯定的,可正因为有阻力,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立功立德,岂有容易的道理?”

朱棣微微抬眸道:“意思是,金卿家附议张卿的建言?”

金忠道:“臣没说。”

“可你上一句不是这样说的。”

金忠道:“臣讲的是迎难而上,立功立德的大道理。并非针对某一件事。”

朱棣冷哼一声道:“不曾想,连你也退却了。”

金忠苦笑道:“臣要留着有用之身,为陛下筹谋兵事。”

朱棣:“……”

金忠已算是老实人了,他至少没有说谎。

朱棣若有所思。

随即,目光落在了吏部尚书蹇义的身上。

他语气温和,对待这个老臣,还是表达了一定的敬重:“蹇卿家以为如何呢?”

蹇义斟酌道:“问题的根本,在于事成不成,若是大张旗鼓地实施,最终无法贯彻,伤及的,却是陛下的威信和朝廷的威望。所以臣请陛下,再三斟酌。”

朱棣听罢,叹了口气,幽幽地道:“蹇卿家当真认为,办不成吗?”

“臣经历过太祖朝,蒙太祖高皇帝厚爱,倒也参与了不少军机大事,太祖神武,尚且许多事,依旧力有不逮,虽是操劳无度,且明察秋毫,可能为天下办成的事,又有几何呢?哎……”

他的意思是,太祖高皇帝办不成,陛下认为自己比太祖高皇帝强吗?

朱棣这时倒是沉默无语了。

他落座,眯着眼,一言不发。

始终,朱棣没有询问张安世的意见。

因为张安世这个家伙,态度是很明确的。

朱棣开始把玩着张安世奉送来的几个硬币,手在这精细的银元上摩挲着,沉吟道:“终究还是不甘,张安世不提则罢,倘若提了,朕起心动念,想到当下种种,意实难平。入他娘的!”

“陛下。”

就在此时,解缙看了朱棣一眼,突然道:“张安世……误了大明啊。”

此言一出,众人侧目。

朱棣冷冷地看了解缙一眼。

解缙苦笑道:“陛下……这样的奏议,其他人提及,倒还罢了,唯独安南侯不可提,安南侯乃太子殿下妻弟,太子乃储君,他不提还好,一提,天下军民百姓,会作何想?”

“陛下立太子为储,既因父子至亲之情,也是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量。倘使太子殿下此时与天下军民离心离德,臣只恐将来,又出建文之祸。”

他说得情真意切,毕竟是关起门来的小会议,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次,算是直接将矛头指着张安世了。

每一次皇帝驾崩,王朝都会面临一个危机,那就是太子威望不足,不足以镇住局面,这也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所需要考虑的。

解缙所言的是,张安世这是直接将太子坑了,将来陛下若是出了问题,太子该怎么办?

现在太子的位置,非常稳固,解缙说出这番话,却是一下子说中朱棣的心事。

当然,解缙表面上是为太子担忧,实际上却是说,将来若是太子控制不住局面,不妨可以考虑一下其他的人……比如……

朱棣凝视了解缙一眼。

不得不说,解缙是有才华的,他能举一反三,直接将问题的本质道出来。

可殿中其他大臣的表情,却是各异。

有的人认为解缙说的对,这殿中,蹇义、金忠、杨荣等人,几乎人人都是坚决支持太子的人。

解缙这样一说,让他们加重了这一份担忧。

而对朱棣,可能要考虑的是,自己不能让自己的儿子里出一个建文,这可能会给国家制造隐患。

朱棣目光幽幽地看着众人,沉吟着道:“利国利民之策,也要这样的斟酌吗?”

解缙立即就道:“历朝历代,建言者极多,不少人,所倡议的何尝不是利国利民。可最终,都功败垂成,甚至危害了江山社稷。所以臣以为……安南侯身居高位,就不可意气行事,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朱棣抿着唇,转动着手里的银元,这银元上,已浮出了朱棣的一层手汗。

他缓缓地闭起了眼睛,而后又猛地张开。

此时,却听张安世道:“解公说的有道理,受教了。”

解缙微微一笑道:“我说话直了一些,还请安南侯勿怪。”

“不敢,不敢的。”张安世想将解缙剁碎了心都有,却是不紧不慢地道:“听说……前几日,解公还给赵王殿下,送了一些书籍。”

解缙面上没有丝毫的变化,却道:“赵王殿下求知若渴,又是大病初愈,我送他一些书,请赵王殿下能够修身养性,有何不可?”

“倒没什么不可。”张安世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道:“只是听闻,解公与赵王多有走动而已。”

解缙早就知道这些事,是瞒不住别人的,尤其是瞒不住锦衣卫,他神色从容,甚至显得坦坦荡荡:“赵王聪敏好学,许多事,都希望向我请教,赵王乃陛下的嫡亲血脉,我欣赏他这好学之心,确实有一些走动。却不知,安南侯这番话,是什么意思?莫非……我与赵王殿下惺惺相惜,却也错了?”

明牌了,你不是在查我吗?那就查吧。

张安世定定地看着他道:“惺惺相惜?”

解缙一脸坦然地道:“人有好恶,赵王乃天潢贵胄,我为大臣,彼此有一些交集,应该没有触犯纲纪国法吧?”

解缙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他很清楚,赵王也是陛下的嫡亲儿子,绝不会因此而迁怒于他。

于是他接着道:“何况我与赵王,乃君子之交,安南侯纠缠这些,却教我有些糊涂了。”

这话的意思是,是你张安世太过胡搅蛮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