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天大的喜事(第2/4页)

朱棣道:“若是免赋……朝廷岂不是更没有办法赈济了吗?”

赵阚道:“可百姓之所以没有余粮,恰是因为赋税沉重。”

朱棣道:“太祖高皇帝的时候,所定下的赋税并不高,虽不及汉高祖时的三十税一,却也不会给百姓带来太大的负担,据朕所知,之所以百姓被税赋压垮,恰恰是因为……有地方官府,勾结本地士绅,以火耗和其他损耗的名义,欺上瞒下的结果。”

“可是火耗和损耗是古已有之的事啊!”赵阚语重心长地道。

朱棣皱眉:“古已有之?你说的古,是元朝的时候就有吧。”

“正是。”

朱棣皱了皱眉头道:“可元朝因此而亡,大明还延续他这古已有之的成法,卿家莫非是说,我大明也和元朝一样,只有百年国祚?”

“这……”赵阚道:“陛下……元朝之亡,在于暴政,是元廷不体恤民力,好大喜功的结果,而非……”

朱棣的眉头皱的更深了,口里道:“好了,好了,够了。”

赵阚见朱棣露出不悦之色,心里感慨,却也不得不噤声。

只是心里不禁在想,天子不能从善如流,这国家出现这样的灾祸,也只是迟早的事,所谓天灾人祸,天灾在前,人祸在后啊。

不过这些话,他不敢说,毕竟现在的永乐皇帝,是个狠人,他真敢杀人的。

朱棣露出愁苦之状,心里郁郁不平。

税没收多少,赈济的地方却多,国库不足,还要应对天下的许多事,偏偏人人都教他仁慈、仁慈,可问题在于,仁慈也不能变出粮来。

这治天下,何其难也。

正在此时,有宦官匆匆进来道:“禀陛下……杨公、胡公、夏公求见。”

朱棣的心情正不好着呢,他皱眉道:“朕不是听说他们讨粮去了吗?”

讨粮二字,说的很难听。

堂堂大臣,这不是行乞吗?

当然,最让朱棣不喜的是,这讨的商行高价订购的粮,说来说去,亏的还是朕啊。

虽说这个时候,商行出一点粮来赈济,也无可厚非,可终究还是不舒服。

当初的时候,是说国库归国库,内帑是内帑。

内帑但凡有什么不足,若是想让国库给一点,这户部就嗷嗷叫,好像死了娘一样。

现在好了,出征要动用内帑,军备内帑也出了不少,赈济也需内帑,上上下下,都指着朕呢!

朱棣越想越气,于是绷着脸道:“朕不见,他们耽误了这么多时间,好好去处理手头的公务吧。”

见朱棣不悦之色。

这宦官也不敢多嘴,便乖乖去了。

可过了一会,这宦官又硬着头皮回来了,道:“陛下,他们说……说……有大事要奏,非见不可。”

朱棣怒了,气呼呼地道:“他们还敢不奉诏?反了他们。”

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朱棣开始骂骂咧咧,胡乱问候各种女性,终究……他还是耐着性子道:“叫进来吧。”

片刻之后,朱棣便见夏原吉几乎是蹦跳着进来的。

还真是蹦跶,属于那种掂着脚尖,像蛤蟆一样,一戳一蹦跶似的,人像弹簧,这边脚尖一落地,随即便被弹起。

朱棣挑了挑眉。

夏原吉越来越没有规矩了。

照理来说,大臣该鱼贯而入,应该是胡广先入殿,此后是杨荣,再之后夏原吉,而且大臣要行礼如仪……

入他娘的,现在这种事也要朕教?

“臣见过陛下。”夏原吉声音嘶哑疲惫,可同时,中气又十足。

朱棣忍着火气,神色淡淡地颔首道:“何事?”

“陛下,此事,要从下西洋开始说起……”

终究,朱棣还是忍不住了,他猛地勃然大怒:“入他娘的,下西洋这都几年了,你身为户部尚书,不好好地署理自己的部务,成日游手好闲,这国库的亏空,你能撇得清关系吗?”

这样的苛责,换做任何大臣,都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天颜,立即该谢罪才是。

可夏原吉非常淡定地继续道:“陛下……且听臣说完,这下西洋,有一宦官,曰邓健,邓健从海外带回来了异种,此后,这邓健便在栖霞耕作……陛下,您猜怎么着?”

朱棣:“……”

朱棣感觉事情已经失控了。

很多时候,他的一个眼神,大臣们就应该似被驯服一般,乖乖地俯首帖耳,可今儿这夏原吉……很不像话。

即便是杨荣和胡广,此时似乎也很没有臣仪,他们都抬头,定定地盯着他,这哪里像个臣子?

朱棣没好气地道:“人家耕作就耕作,关你鸟事?”

“这何止是关系到了臣,这关系到了大明,关系到了陛下,关系到了天下苍生啊!”夏原吉激动地道:“陛下啊……这带回来的异种,如今已经耕作出来了,名曰土豆……此物……真是神了,它的口感,不下于小麦和稻米,且能饱腹,这还不算……陛下……它的亩产,能有一千三百斤……一千三百斤啊……”

夏原吉笑着笑着,突然眼眶一红,哭了:“寻常百姓,一亩旱地,能种出三百斤麦子,就已不错,可这土豆,却能种出一千三百斤,四倍之于麦田,陛下……若是原先,一亩地可以养活一个男丁的话,那么现在……一亩地就能养活四口人……这……这……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陛下啊……”

说着,夏原吉拜下,叩首道:“我大明……自有天佑,此名曰土豆之物,若非列祖列宗们显灵,若非陛下厚德,何以能显现人间……自然……这是那宦官邓健,下海之后,历尽千辛万苦才得来的,若非是当初……陛下好大喜功……不,不对……”

“若非当初,陛下圣明,下旨下西洋,何以能得此至宝?有了此物,若是开始推广,不出十年,我大明,两百年之内,也再无缺粮之虞,即便有天大的灾荒,也足以朝廷从容应对……”

朱棣先是听到邓健。

只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

很努力地才想起,这是东宫的宦官,还和张安世那家伙关系匪浅。

这人出海回来,他还见过此人,给过一些赏赐呢!

张安世还和他打过赌呢。

当然,打赌的细节,朱棣早忘到爪哇国了。

可此后听到了亩产一千三百斤,朱棣直接嘴张得合不拢了。

他眼珠子呆滞地停在眼眶里,有一种梦游的感觉。

见朱棣久久不吭声,夏原吉不确定地道:“陛下,陛下……”

“唔。”朱棣没有骂人,也没有激动,而是十分平静地稳稳地坐在了御案之后。

这时,他变得无比斯文起来。

“亩产一千三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