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张安世的宝贝(第2/4页)

譬如此时直接蒸馏的烧酒,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酒精勾兑之法,许多穷苦百姓,没有酒喝,便自行用这种蒸馏法,好处就在于它浪费的粮食少,酒精度数也高,只是味道和口感差罢了。

而至于黄酒,黄酒要吃起来,一方面浪费的粮食很多,因为提炼的酒精不充分,再加上因为含有大量的杂质,所以在喝时,不免需要先温热之后,才可去除大量的杂质。

“陛下,此酒……倒是不错。”杨荣喝过之后,打了个酒嗝,却上前道:“只是……臣不知……这酒对我大明国计民生,又有何用?”

张安世自然杨荣话里的意思,便道:“杨公放心,我不推广,也不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不推广?”杨荣摆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这么长的时日,他也算是摸清楚了张安世的性子,这家伙干任何事,都有自己的主意,绝不是这样简单。

朱棣则是笑着道:“这礼,颇有几分意思。”

他不愿因为这个事,张安世惹来非议,索性直接道:“这是张卿送朕的心意,朕在想,独乐了不如众乐乐,所以请诸卿来品鉴……”

他说罢,顿了顿。

其实这个时候,虽有杨荣和胡广对此不以为然的样子。

可实际上,这百官之中,许多人却直勾勾的盯着这酒。

毕竟爱喝酒的人不少,而这酒,显然喝过这一次,也不知以后喝得着,还是喝不着了。

何况这水晶瓶装的酒,价格……多半也只有宫廷才可享用了。

朱棣坐在殿上,殿下发生的事,一览无余,百官的态度不一,因而又笑道:“张卿送朕一些酒,这是他的忠孝之心,这忠孝二字,怎可苛责呢?来人,将这酒储藏起来,诸卿也放心,朕有节制,绝不贪杯。”

朱棣其实还是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张安世这家伙……送的就这?

此酒虽好,绝对算是佳酿,而且与其他御酒相比,重要的是特别。

只是现在,朱棣却当着群臣的面,也没有多问,而是继续道:“此事,就算是揭过去了。”

正说着,有人非常识趣地上前道:“陛下,臣有一事要奏。”

朱棣一看,却是礼部尚书郑赐。

这郑赐本是刑部尚书,却因为礼部尚书吕震被诛,所以取代了吕震,主掌礼部。

郑赐这个人,一向胆小,每一次上朝的时候,他从不发表意见。

每日瞎琢磨的就是,皇帝今日在想啥,明日在想啥。

可偏偏,他乃三朝老臣,算是建文朝里,等朱棣杀入南京,最先去迎王驾的人。

朱棣索性,便将自己瞧不上的刑部交给他。

等到礼部出缺,朱棣想了想,礼部朕也不在乎,索性就让郑赐这个谨慎的人来。

果然,郑赐很专业,他从上任迄今,从不给朱棣添麻烦,陛下说啥,他便说啥,而且很会揣摩圣心,皇帝看谁不顺眼,还没等动手呢,他便率先上奏弹劾。

混日子,他是专业的!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专业的人,居然在这个时候要奏事了。

朱棣道:“何事?”

郑赐战战兢兢的,道:“陛下,有鞑靼汗的书信来……”

“书信?”朱棣皱眉道:“何时送来?”

“前……前日……”

朱棣却是怒了,绷起了脸道:“前日送来的书信,为何今日来奏?”

“这……”

郑赐苦啊,接到书信之后,他第一时间就觉得其中的内容可能比较敏感。

礼部除了礼仪之外,还有外交的事宜,若是这书信里有什么触怒了龙颜的话,十有八九,陛下就要抓他劈头盖脸地骂一顿。

所以他很犹豫,倒是希望,将这书信奏给文渊阁,让文渊阁呈上。

不过胡广和杨荣也不是吃素的,表示可以呈上,但是你是礼部尚书,毕竟负责了各国邦交的事宜,所以应该一起去觐见。

这一下子,郑赐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度日如年,也就在这会,恰好见陛下高兴,觉得是大好的时机,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赶紧进言。

朱棣似乎也知道郑赐的性子,对他的胆小,很有认识。

据闻在历史上,这郑赐是被吓死的呢!

郑赐乖乖地将早已预备好的书信奉上。

亦失哈转送朱棣。

朱棣道:“好歹也是一国之主,竟修书信来,呵……”

他拆了信,细细一看,随即脸上果然露出了怒容。

郑赐的判断是正确的,里头肯定没有什么好话。

却不想,朱棣语出惊人道:“朕要亲征。”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皆是大惊。

兵部尚书金忠立即站出来道:“敢问陛下……”

朱棣知道他要问什么,于是将书信扬了扬,便道:“此信对朕甚为不恭,当然,朕大人有大量,自然不计较这些。可这鞑靼汗,却号称要集齐十万铁骑,袭我边镇……更是扬言,要先取辽东,再入喜峰口,与朕一决雌雄。”

这话说罢,朝中许多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淇国公和成国公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只有金忠最是冷静,他道:“陛下……鞑靼人若要袭击,为何要明示陛下,还要修书而来?”

朱棣恼怒地道:“这是挑衅!”

金忠道:“鞑靼人作战,历来喜欢先发制人……最喜的乃是奇袭……”

这么一提醒,朱棣若有所思起来,随即道:“你的意思是……这其中有诈?”

顿了一下,却道:“呵,朕在大漠,也有大量的细作,他们的一举一动,也都看在眼里,他们若是奇袭,朕会不知吗?”

金忠道:“虽是如此,所以他们已无法奇袭。可换一句话来说,陛下……这鞑靼汗如此明示,显然是早已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此时他们已开始集齐大军了,而现在挑衅,必然想要的是与陛下决战,这一点,臣也是如此的判断。”

可他顿了顿,却又道:“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此,我大明进剿鞑靼,必然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按着自己的计划,各路并进,以此做到直捣龙庭的目的。可他这一挑衅,却不得不让我大明,面对仓促集结兵马,北上与鞑靼人决战。陛下,如此仓促,这就等于是,鞑靼人以有备,打我大明无备,这先手,就让鞑靼人占了。”

这金忠也算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代表了。

他看相的时候,看相的本事很专业。投靠了朱棣后,跟着姚广孝一起怂恿朱棣造反,也很专业。

如今做了兵部尚书,却是每日研究马政和军事,也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判断。

哪怕是朱棣,此时也不禁被他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