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间至宝(第2/4页)

朱棣皱眉道:“你有什么主意?”

金忠叹息道:“庙堂之上,分的不是对错,而是取舍。”

顿了顿,又道:“若以对错而论,朝廷坐视各路军镇独自抵抗鞑靼人的大举进攻,是错的。因为……鞑靼人来势汹汹,兵强马壮,一旦破了任何一个口子,我大明无数生灵都要涂炭。”

说到此处,金忠深深都皱眉起来,露出忧心忡忡的样子。

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就意味着许多人因他而死。他生于元末明初,深知战争的灾祸一旦降临,无数的百姓面对那屠刀,会是什么境地。

深吸一口气,金忠接着道:“可一个臣子,向陛下进言。也只能是在取舍之间,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臣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朝廷这个时候,需要耐心的一步步做好战争的准备,绝不是被鞑靼人牵着鼻子走,在反复的救援之间,让将士们疲于奔命。只有如此,才能肃清边患。”

朱棣颔首道:“卿家所言甚是。朕这几日,也在思考着这件事,你是兵部尚书,你的职责是继续做好横扫大漠的准备,按着当初征鞑靼的作战,调集兵马,转运粮草,调配武官,让各军操练。来年之时,朕与鞑靼人,一决雌雄。”

其实讨论这件事,无论是朱棣,还是金忠,其实都并不轻松。

金忠苦笑道:“慈不掌兵,哎……臣……”

朱棣了解金忠的心思,便道:“不要多想了。”

金忠抱手道:“是。”

朱棣显得格外的冷静,他没有继续说什么,而是站起来,走到了张挂在殿中的大漠舆图之下,抬头仰视着这舆图。

他背着手,一言不发。

从成为燕王开始,再到现在君临天下,这一幅舆图,朱棣早已是烂熟于心。

一举彻底打断鞑靼人的骨头,乃是他毕生的心愿。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如此的了解金忠为何如此坚持。

这么多年的心血,关于对鞑靼的作战计划,早已完美无缺。

朝廷不能打乱部署。

只有将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大明的手里,才可以确保对鞑靼人的有效打击。

朱棣太了解自己的敌人了,正因为了解,所以才必须抓住最有利的战机,而后展开果断的行动。

而不是……疲于奔命的防守。

鉴于边防线过长的缘故,这种防守,对于明军的作战,并没有一丁点的好处,却是将鞑靼人骑兵优势,彻底的发挥出来。

金忠见朱棣不言,便道:“臣……告退了。”

“去吧。”

朱棣面无表情,甚至依旧保持着刚才的动作。

等金忠一走,朱棣却是看着舆图道:“亦失哈,张安世那边如何了?”

“奴婢听说,礼部已经派人出发了。”

朱棣道:“是去争取瓦剌人,还是兀良哈人?”

“去见鞑靼汗。”

朱棣噢了一声,这虽有一点意外,但朱棣还是显得很冷静:“鞑靼人为了这一次作战,一定积蓄了许多年的力量,也做好了长足的准备,单凭言辞鼓动,能让对方罢兵吗?”

亦失哈道:“这……奴婢就不得而知了,听礼部那边传出消息,安南侯送了什么价值连城的礼物。”

朱棣皱眉:“什么礼物?”

“是一个什么珠子。”

朱棣:“……”

亦失哈道:“不过现在私下里有人在传,说是安南侯,在与鞑靼人媾和。”

朱棣眼眸微张道:“张安世不会负朕,他这样做,自然有其道理。”

顿了一下,朱棣又道:“不要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亦失哈道:“是。”

……

那郎中,几乎是快马加鞭,一路北上,这一路日夜兼程,等抵达了喜峰口的时候,他整个人,仿佛都已瘫痪了一般。

可内千户所的人,依旧还是催促他火速出关,不要拖延。

这郎中叫苦,偏偏这内千户所的人得罪不起。

因为每一次,自己希望停留几日,稍做休息。

那总旗便会笑吟吟的道:“早些办完事比较好,王郎中,你也不希望,你在外头留的太久,你的妻子在家里担心你吧。”

郎中听罢,再没有什么话了,心里除了入这总旗的娘之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赶路。

喜峰口的明军,又加派了一支骑兵保护。

很快,他们就遭遇到了鞑靼人的斥候。

听闻是明使,对方显然也没有刁难,而是在保持警惕的情况之下,护送明使团往大漠深处。

只是……这一路走,郎中越发的心惊。

因为……他们去的方向……乃是大宁方向。

大宁原先乃是宁王朱权的封地。

此后,宁王带着卫队撤回内陆,这里……便几乎当成了对当初参与靖难的兀良哈三卫的赏赐。

也就是说,这该是兀良哈部的领地。

而鞑靼人……竟也出现在了大宁……这意味着什么?

私下里,这姓王的郎中对着那总旗官道:“要出事了。”

“出事,能出什么事?”

“哎呀,你是不懂,我乃礼部郎中,且还是负责的是主客司,这里头的关系,我最清楚,此番我们脚下乃大宁的草场,这就意味着,这里还驻扎着鞑靼部的军马,你想想看,鞑靼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大宁的草场穿梭,这说明什么?”

“你的意思是……”

王郎中惨然道:“可能……出现了最坏的情况,大宁的兀良哈人,已彻底的倒向了鞑靼人。这鞑靼人即将要成为整个草原之主,难怪他们敢如此跋扈,你可知道,这鞑子一旦凝聚在了一起,便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哎……失策,失策啊,最可恨的是兀良哈人,他们首鼠两端,既和我大明互市,对我大明看上去言听计从,从我大明讨了许多的好处去,暗地里。却早已和鞑靼人勾结了。”

王郎中的判断是正确的。

因为……他们出现在了大宁城。

大宁城里……大军云集。

王郎中等人,只允许他们在城外驻扎了一日,到了次日,则被人看押似的,带入城中。

整个大宁城里,在原先宁王的王府内,一场酒宴,却已开始。

此时的鞑靼汗,乃是鬼力赤,这鬼力赤乃是宫廷政变起家,不过他乃窝阔台庶子合丹后裔,也自称自己有黄金家族的血脉。

此时,他居于首位,下头陪坐的,多为太师、太傅。

鞑靼人的官制十分混乱,他们的官职,也多是承袭的乃是中原的体系,只可惜……被他们自己玩坏了。

以至于在这鞑靼内部太师多如狗,太傅如牛毛。

而至于哪一个太师更有权力,哪一个太傅分量更重。却几乎不看官职,而是看他们的各自的部族,是否有足够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