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血流成河(第3/3页)

“当初……他们在蒙古人那里出将入相,可保住了暴元?今日……这些人已得本朝如此优渥对待,却还敢不知足,竟还敢裹挟百姓,以所谓的民意来要挟朕,今日清查出了他们的隐田,教他们与百姓一道纳粮,他们竟还敢勾结似尔等这样的禽兽打击异己。”

朱棣不屑地看着他道:“若如此,便会离心离德,难道这些狗东西,还敢造反吗?若要造反,那就早早造反吧,倒要教他们知道,朕的刀还利否。”

说罢,朱棣眼眸猛地一张,手指着刘荣,声音凌冽无比:“凌迟处死,杀他全家!”

禁卫们再无犹豫,拖拽着刘荣便走。

刘荣这时再没有了方才的勇气,此时已吓尿了,口里大呼:“陛下,陛下,臣已幡然悔悟,饶命,饶命啊……”

朱棣看也不看这刘荣一眼,却是看着这满地跪着的大臣。

他目中喷火,突然道:“蹇卿家……”

蹇义叩首:“臣在。”

朱棣道:“京察报到你这尚书这里,你有核实吗?”

蹇义始终都保持着沉默,可现在,他知道沉默不下去了。

蹇义道:“核实过。”

此言一出,朱棣浓眉深皱:“核实的结果如何?”

“与下头报上来的,并无差错。”蹇义道:“深得老臣之心。”

朱棣用一种古怪的眼神看蹇义道:“这么说来,高祥等人之事,也与你有关?”

“确实息息相关。”蹇义道。

“为何如此?”朱棣暴怒。

蹇义道:“国朝优待士绅与读书人,而士绅与读书人为朝廷效力,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即便是陛下所言的暴元,尚且也知拉拢士绅和读书人争取人心。平天下的时候,确实需要将士,可下马坐天下,却决不可仰赖将士,臣以为……太平府……所行之事,实为我大明隐患,臣为江山社稷计,才出此下策。”

朱棣冷冷地看着蹇义:“这样说来,这一切都是你故意为之?”

蹇义道:“是,所以请陛下不必为难刘荣、邓聪以及都察院、大理寺人等,诛臣三族,足矣。”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动容了。

只见蹇义接着道:“臣也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对自己的族人关切,臣自幼读书,不敢懈怠,所学的……无非都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些道理,历朝历代的君主,有对其弃若敝屣者,也有的将其奉为圭臬。可是敢问陛下,那些将其弃若敝屣者,如今安在呢?”

朱棣冷笑道:“好你个蹇义!”

蹇义却像是感受不到朱棣的怒火一般,平静地道:“太平府,不过是征粮而已,靠着太平府的征粮,这天下的钱粮是充实了,可是敢问陛下……人心呢?陛下,难道就为了这些钱粮,可以换来人心吗?”

朱棣抿了抿唇,眼中的怒意一丝为减,气咻咻地道:“强词夺理。”

蹇义道:“臣……自知死罪,绝无侥幸,今日所言,并非是强词夺理,只是觉得……陛下不能偏信一人而已。臣对威国公,也并无成见,他身为武臣,虽为外戚,却数次大功于朝,绝非寻常幸臣。可臣若是公允的来说,威国公确实不适合治世,治世非行军打仗,也绝不是简单的计较钱粮多寡,历朝历代,圣君垂拱而治,君臣相得,方可有太平盛世,难道这也错了吗?”

他继续叩首,口里接着道:“陛下若是认为老臣错了,可老臣却坚信,一时的钱粮多寡,对于天下,并不会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贻害无穷,臣言尽于此,请陛下……诛臣。”

说罢,他再无一言,陷入了沉默。

而朱棣,也陷入了沉默。

蹇义看似说的有理有据,可朱棣依旧还是满腔怨愤,他对蹇义所言,是厌恶到了极点。

可他扫视跪在自己脚下的诸卿,却察觉到,几乎所有人,都露出兔死狐悲之色。

朱棣沉默了半响,最后目光定在一个人的身上,道:“胡广,你说朕该如何处置?”

胡广沉默了片刻,才道:“陛下,臣自幼读书,书中所言,确实如此,臣……臣……希望陛下能够宽宏大量,蹇义乃老臣,功在社稷,请陛下念他老迈……”

朱棣挑了挑眉,不耐烦地将目光落在另一个人的身上,道:“杨卿家,你来说。”

一般情况,当皇帝不满意一个人的答案,便会询问另外一个人,直到问出满意的答案为止。

而杨荣也深知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