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天上真的会掉馅饼(第2/3页)

朱棣:“……”

姚广孝道:“如此,既没有令陛下背弃祖宗成法,又可检验成效,而且还得到朝野的支持,这是一箭三雕,于朝廷,于陛下都有莫大的好处。”

朱棣瞪着姚广孝:“你这是早就想好了,还是临机应变想出来的?”

姚广孝很是淡定地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臣这些时日,也一直都在想,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有些事,早有端倪,就说张安世的那些作坊,作用越来越大,自古以来,臣没听说过,对朝廷有如此贡献之人,还可视他们为匠,对他们忽视的,这样的事,一旦时间久了,必然是要出事的。”

朱棣想到了什么,于是道:“所以这御史,你早就物色好了?”

姚广孝道:“陛下,这是因缘际会,是善缘。所谓有因,才会有此果……”

朱棣道:“这御史名望如何?”

“声名卓著,颇有人望。”

朱棣颔首:“可以要挟他吗?”

姚广孝道:“臣若出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必欣然上奏。”

朱棣哭笑不得,转而看向了金忠:“金卿为何一直不言?”

金忠苦笑道:“臣对缘分之事,不甚懂。”

这话,就很有意思了!

朱棣:“……”

他一时也不知道该表达点什么好!

金忠想了想道:“臣觉得……可以一试。”

朱棣便点头道:“此事,姚师傅去安排,记住,要做得干净。”

姚广孝道:“是。”

说完正事,君臣也没有心思闲聊了,姚广孝二人便告辞而出。

金忠徐步走着,显得闷闷不乐。

姚广孝便道:“金施主,你这又是怎么了?”

金忠苦笑道:“我在想,那御史何时得罪了你。”

姚广孝眼一瞪,愤恨难平地道:“他宁去栖霞寺施舍,也不来鸡鸣寺。”

金忠道:“姚和尚认为真有这样的必要吗?”

“此等御史,沽名钓誉……”

“不。”金忠摇头道:“我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在我大明的京畿,设两个国中之国……”

姚广孝倒是收起了脸上的愤怒,叹口气道:“历朝历代,食古不化,必受其害。靖难的过程之中,若是陛下但凡不知变通,何来今日?贫僧最欣赏陛下的一点就在于,他脾气虽是倔强好胜,可一旦他认准了好用的东西,就定会顺势而为,绝不会被所谓的礼法所禁锢。”

“唯有这样的人,才可成就大功业。今日的情况,也是如此,只要能达成目的,那么任何手段,只要不伤天害理,都可以用。即便有一日,证明是错的,以陛下之能,也可反手将事情拉回原来的轨道。”

金忠认真地看了姚广孝一眼,道:“我明白了。”

二人走到了宫门外,便也互相告别。

姚广孝的办事效率很高。

到了次日,便有都察院御史陈昆上奏,为宁国府蹇义鸣不平。

此奏一出,立即引起了满朝的警觉。

好端端的,如此上这一道奏疏,这显然不是空穴来风,必定是蹇公在太平府遭遇到了某些为难的事,只是有些事,蹇公不便说,那么自然是暗示某御史上奏。

宁国府的动向,一向是牵动人心,主要还是太平府那边张安世办的事太不像话了。

现在是同仇敌忾,这朝中十之八九的大臣,无一不是支持蹇公,希望借蹇公之手,彻底戳破太平府的所谓‘神话’。

这一道奏疏送上之后,文渊阁却不好处理,拟票的时候,也只是请陛下裁决。

朱棣得了这份奏疏,不喜,直接留中。

留中的意思是,朕不愿管,也不想管,关朕屁事,关你屁事。

可这不留中倒还罢了,一留中,反而加深了百官的焦虑。

很明显的是,蹇公遇到了一些施政上的困难,需要朝廷解绑,蹇公要办的事,必是仁政,这仁政不能实施,这还如何力压太平府?

于是,有人急了。

次日,于是数十份奏疏,便犹如雪花一般,飘入了文渊阁。

而后,皇帝下旨,命廷议讨论。

讨论的结果倒是很顺利。

大家都知道,张安世这个家伙,是不讲规矩的,他不按规矩来办事,可蹇公却是君子,君子行事,光明磊落,如此一来,君子必要吃小人的亏。

而要解决,就必须得让君子可以办事,也敢去办事。

在这一面倒的态度之下。

最终,一封超出了所有人原先想要讨价还价的大臣们所料想的旨意,终于横空出世。

这份旨意一出,几乎让人觉得,这是朝廷要在南直隶设立两个藩国。

不,某种程度而言,藩国还需按朝廷的律令行事,而宁国府和太平府,却显然在律令层面,也可自行其是了。

就这,居然还是满朝文武一面倒支持的结果。

朱棣显然更像是一个被大臣们所胁迫的角色,他先是留中,而后迫不得已地廷议,最后却是选择了妥协。

这一下子,莫说是胡广看不懂,连杨荣也看不懂了。

胡广倒是挺兴奋的,对杨荣道:“杨公,我看……蹇公是要准备大刀阔斧,要有大作为了。”

杨荣:“……”

看着杨荣抿唇不语,胡广奇怪道:“杨公为何不言?”

杨荣道:“蹇公历来认为祖宗成法,只要实施得宜即可,怎的突然有此动作?这一下,老夫有些看不懂了。”

胡广显得很高兴,捋须道:“君子行事,要先有大义的名分嘛。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也。”

杨荣:“……”

……

宁国府府衙。

蹇义至此,已有数月。

这数月之间,他倒是十分关心宁国府的情况,开始清理当地的诉讼,从前在此积压的数百件积案,几乎都被他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清理掉。

一下子,人人都称蹇义为青天,士民百姓,深受鼓舞。

不少的士绅,纷纷建言献策,也愿慷慨解囊,愿意资助官府修缮学舍。

不得不说,蹇义这个吏部尚书,面子还是很大的。

据说不少读书人都蜂拥而至,还有许多举人,都希望能够成为蹇义的入幕之宾。

整个宁国府,虽是区区一个府,可此时可谓是群英荟萃,相比于朝廷百官的格局可能不如,可放眼天下,此地几乎可谓是人才济济。

蹇义行事,有板有眼,每日从早到晚,都不肯懈怠。

可就在此时,有人兴冲冲而来,带着喜意道:“恩府,恩府……大喜,大喜啊……”

来人乃是蹇义的一个幕友,其实较真地论起来,此人算是蹇义的一个门生,中过举人的功名,叫吴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