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血债血偿(第2/3页)

张安世心中悲痛万分,可是出于锦衣卫的本能,下意识地踮脚,朝那书信瞥去。

这封书信其实很简单。

不过寥寥几语罢了。

“尘缘之事已了,残破之身,已不堪为用。陛下非常人也,必成大器,小僧能与陛下结交,此生无憾。小僧有些许财物,还请陛下不嫌,拿去修北平宫室也好,赈济百姓也罢,陛下自取之。此外,虽已开春,京城内外气象却异于往年,天寒露重,望君珍重!”

一下子,这信笺便被泪水打湿了。

朱棣一声咆哮之后,将将这书信小心翼翼地贴身收了。

张安世立即将目光收回,一声叹息,原来……这世上……真的有拿了你压岁钱还会还回来的父母。

朱棣闭上了眼睛,很久很久才颤抖着张眸。

此时,他双目炯炯,道:“走吧,成行。”

张安世此时的心里也很难受,难受得犹如压着一块大石,却还是连忙道:“遵旨。”

……

府衙里已是混乱不堪。

许多人已经躲起来了。

蹇义病重,同知范逸主持大局,他一次次召开会议,希望让这上下诸官能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能够同气连枝。

可每一次,他和黄欢都无语地发现,来参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有人吓坏了,躲在家里,不敢出来。

也有人,想要收拾细软,准备落荒而逃。

可范逸只想笑,苦笑……

到了这个地步,跑?能跑到哪里去?

天涯海角,有容身之地吗?

这个时候,若是不尽力应对,不众口一词,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不过……有人跑了,也未必没有好处。

范逸气定神闲的样子,看着来的众人。

大家无不忧心忡忡的样子。

范逸端着茶盏,故作镇定地呷了口茶。

这个时候,他一定要镇定,若是连他都绷不住,那么其他人就真的作鸟兽散了。

范逸随即抬起眼,看着忐忑的众人,突然道:“吴县令怎的没来?他的县衙就在左近,其他人尚可以说路途遥远,途中耽搁,这吴县令,怎么说?”

众人面面相觑,倒是宣城县的县丞周向站出来,道:“范同知,今日清早开始,就不曾见他,不……是昨日正午之后,就不见他了。”

众人开始窃窃私语。

范逸一拍案。

啪……

众人肃然。

范逸长身而起,他站起来,怒道;“好,是躲起来了吗?呵……不会也像某些人一样,收拾细软跑了吧?”

“只是……别的差役和司吏可以逃亡,他堂堂宣城县令,能跑哪里去?他跑得了和尚,跑得了庙吗?”

说到和尚二字的时候,所有人的心里都咯噔一下。

现在大家最怕听到的,就是和尚二字。

范逸随即又微微一笑道:“他若是跑了,这也很好。”

范逸背起手,踱了几步,接着道:“这是他先不仁,就怪不得我们不义了!”

“诸公……到时……这案子真查上头来,且这姚和尚当真是死在了咱们宁国府,那么……大家就众口一词,就说是这宣城县令吴之詹所为,将一切都推到他的头上,反正他是跑了的。”

众人一听,像是突然被打开了某个开关一般,便都打起了精神,一个个开始琢磨起来。

范逸看向宣城县的县丞周向道:“周县丞,他是你的上官,这事……能不能办?查一查他的官印是否在,预备一些公文,还有……查一查他平日的行踪,能成吗?”

周向众目睽睽之下站起来,想了想道:“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就怕……”

“你放心。”范逸微笑着道:“事情没有这样糟糕。姚和尚死在此,固然要龙颜震怒,可追访姚和尚的人,乃是刑部尚书金纯,金纯此人乃是蹇公的门生故吏,不分彼此。只要拿吴之詹这样的人去顶罪,即便有什么漏洞,金部堂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儿容易得很,到时陛下震怒,灭了这吴之詹全族,事情也就过去了。”

“对对对,就该如此。”

“不错,谁教他跑。”

众人是病急乱投医,但凡有一点可能,却都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就怕有人来彻查下去,咱们的事……”有心思细腻的人,又开始担心起来。

“哼,谁敢查到蹇公的头上,他们有这样的胆子吗?何况蹇公关系到的乃是名教存亡,谁敢冒这样的天下大不讳,不要命了吗?”

一旁的吴欢站出来,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道:“所以说啊,只要大家众口一词,这事儿……就得无疾而终。就算真要彻查,那就放开来彻查,让人来询问我等,让人去询问各地的百姓,自蹇公上任之后,谁不晓得蹇公政绩卓著?你们瞧瞧,各县的县学,哪一个修得不体面?百姓的负担,不都减轻了许多吗?摸着良心说,你们治的百姓,是否都说蹇公贤明?”

众人沉吟片刻,也都点头。

其中一人站起来,却是那犯错的县令刘文新,他战战兢兢,却语出真诚地道:“前些日子,下官见诸乡贤,乡贤们还都称颂蹇公,说蹇公垂拱而治。自他上任,府中各县,无不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许多人还惋惜,说是蹇公乃吏部尚书,迟早有一日要回朝,咱们宁国府,只怕没有福气长留他,等他离任的时候,说什么也要送上万民伞,要教天下人知道,蹇公在宁国府时,就像把巨伞一样佑护着咱们这一方的老百姓,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众人都郑重其事地点头,说起蹇公的德政,那可是太多了。

自己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的。

于是有人忍不住叹息道:“若非是这姚和尚的事,只怕……这蹇公……便是包拯在世,也不过如此。”

想到自己还有蹇义的后盾,大家也就都定下心来。

范逸趁着大家精神起来的功夫,便道:“无论如何,只要能掩下这姚公的事,我等在蹇公的面前,也算是大功一件了。诸公,切切不可因为我们露了马脚,而坏了蹇公的官声啊。”

“何况此事,事关名教,圣人门下的子弟,捍卫名教,乃应有之义。诸公定要振作,预备好应付朝廷。”

众人纷纷抱手称是。

黄欢在旁笑了笑道:“南陵县的刘县尉可在?”

一人从角落里站了起来,憋红了脸,他听闻最后的脏水都泼在宣城县令的身上,心中狂喜,如此一来,他也算是如释重负了。

毕竟当初就是他押着姚公到府城的,本是难辞其咎。

此时,他忙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