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丰收(第2/3页)

李秀才想了想,带着几分试探地道:“要不,咱们卖一些……”

“不卖。”张太公断然摇头:“老夫还等着涨到六两银子呢,看来……还得想办法,再收一些粮。”

李秀才忙道:“啊……太公……这……太冒险了吧。”

张太公笑了。

想想看,轻轻松松地买了一笔粮,结果直接让自己的身价涨了一倍还多,躺在家里,便可见到自己的财产疯狂地上涨。

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挣了一倍多之后,张太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大赚一笔。

这个时候的,张太公其实已经开始膨胀了,甚至他的身价涨了一倍,他还是瞧不起这点小钱。

于是张太公施施然地道:“冒险?这算什么冒险?别人没有粮仓,我家有粮仓,这银子,合该老夫挣的。”

李秀才却是担忧地道:“其实学生担心,这会不会是张安世的诡计……”

“若是诡计……”张太公居然满不在乎的样子,他自信满满地道:“退一万步,即便当真有什么阴谋诡计,你还想到了当初张安世整治商贾的桐油吗?”

“对,学生说的就是这个。”

张太公捋须,哈哈一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倘若当真是当初桐油的把戏,那就更好办了。”

“这……”

张太公道:“张安世想要像桐油一般,将人骗进去,就必须将桐油的价格,拉高到十倍、二十倍,现在……的行情还早着呢,这才多少两银子?这粮价不超十两银子,咱们就有利可图,老夫活了大半辈子,怎么可能和那些贱商一般,会上那张安世的当?”

接着,他冷哼一声,得意地道:“无论他使用什么手段,老夫再挣一大笔,到时再售出,赚了这万贯家财,再全身而退,到时候……无论是那张安世手段是如何,都已不重要了。”

张太公说得志得意满,他很有信心,莫说是他不看好这太平府的粮产,即便当真是什么圈套,他也觉得自己和其他的蠢人不一样。

在这一点上,读书人的刚愎自用,是比商人更甚的,他们天生就有优越感,自觉得自己掌握了一切的智慧。

这李秀才,不提风险还好,当真提了,张太公反而自鸣得意,露出几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自信。

李秀才听罢,倒也觉得有理,便道:“太公所言甚是,倒是学生……惭愧的很。”

张太公道:“明日钱庄的人来……再购一些粮吧,可惜本钱太少,只挣了这一些。”

他露出遗憾之色。

而李秀才心里却是咋舌,这本钱还少?买了十几个谷仓的粮……几百几千户人家的家底捆绑一起,也不及你的手指头。

“学生这些日子,再去打探一下。”

张太公点点头,呷了口茶,突然道:“打探固然是必要的,可是……切切不可误信贱商之言,你是读书人……知道了吗?”

李秀才听罢,心里不禁警惕起来,他很清楚,自己方才的一番话,已经惹得张太公不喜了。

人……终究都不喜欢听自己不爱听的话,而他的这番话,显然已经让张太公的心里对他有了看法。

李秀才猛地醒悟,自己确实不该失言,且不说会得罪张太公,若是让其他人听了去,只怕……要被人认为他离经叛道,天知道会否让他身败名裂。

于是他郑重其事地道:“是,学生受教。”

张太公露出了温和之色,点了点头。

……

南直隶旱灾,灾情到了夏日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一些严重了。

虽然各地都在想办法灌溉,可粮食减产,却已刻不容缓。

朱棣显得很忧心,他召了文渊阁大学士和各部尚书议论此事。

众臣也都愁眉不展。

南直隶乃是朝廷的主要粮产地,这地方粮食减产,可是不得了的事。

“陛下。”夏原吉愁眉苦脸地道:“臣听闻,现在粮价,已经高不可攀了啊,再这样下去,只怕百姓要怨声载道。”

朱棣叹了口气,接着道:“还好去岁有一些存粮……这一次……各地歉收,最令朕头痛的……是夏粮征收的问题。”

朝廷的粮食勉强是够了的。

而粮赋的问题,却最是让人头痛。

百姓们已经是歉收,这个时候,若是还催促夏粮,这百姓们还怎么活得下去?

可若是不征,那朝廷这边,就可能不足了。

夏原吉建言道:“臣以为,还是减免一些,可也不能一味减免,先让各府催收看看,先看收多少,再针对灾情较为严重的地方,予以一些减免。”

朱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话是这样说……对了,安南的粮船,要催促安南都督府,想办法……运一些来。”

胡广道:“若是有的地方遭灾,安南那边,倒是勉强能供应上,听闻那里粮多,可南直隶占了天下食赋的两成,如此大的亏空,且安南那边……毕竟海船有限,现在也来不及造更多的舰船,能运来的粮,怕也有限的很。”

朱棣点头。

胡广又道:“臣还听到一些传闻,但不知真假。”

朱棣猛地看了胡广一眼,微微挑眉道:“你说的是太平府?”

胡广道:“是,陛下也听闻了?”

朱棣道:“张卿家给朕上的奏疏,说是太平府无事。”

胡广点点头,便不做声了。

杨荣却突然道:“陛下,到底有没有事,其实一探便知,天下的粮税看南直隶,南直隶的粮税看太平府,不妨陛下派一钦差,往那太平府巡查一番,朝廷也好心里有个底。”

朱棣听罢,若有所思地扫了众臣一眼,道:“派谁去最好?”

“臣愿往。”就好像一切都准备好了似的,杨荣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

胡广:“……”

胡广觉得这是杨荣早已预备好了的,这家伙老是念叨着要去太平府走一遭呢,这一下好了,正好可以假公济私。

胡广这回倒是反应得也快,连忙道:“臣也可走一遭,粮税关系重大,臣与杨公去,有什么事,也可有个商量。而文渊阁,自有金公在,且这几日事闲,应该没有问题。”

朱棣狐疑地看着二人,胡广要凑热闹,朱棣倒是不会觉得有啥意外。

可杨荣这个人,素来谨言慎行,任何事,必是先思而后行,此番他主动请缨,却不知是什么心思。

当下,朱棣颔首:“也好,那二卿就代朕走一趟,哎……张安世这家伙,整个夏天都泡在他的太平府,极少来觐见,这家伙……翅膀长硬了。”

虽是骂了几句,不过朱棣的脸上却是一点不见怒色。

其实他也知道,张安世多半是因这太平府的事务繁忙,而且压力也是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