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绝不可能(第2/3页)

从陆路和水路抵达此地的人流,川流不息,犹如无数的溪水,奔入汪洋一般。

码头上,是各色的口音在吆喝,大家都竭力地说着官话,可这官话,却难免带着几分家乡口音,因而……细细去听,竟觉滑稽。

数不清的马车,驮载着货物,宽敞的街道,朝着四面八方延伸。

每隔一些时候,竟有报时的钟声,那钟声悠扬,却可从敲击的频率来判断时辰。

人们或奔集市,或往学堂和图书馆,或至工坊。

李秀才因为经常来,因而先接引张太公下船,而后雇了一辆车轿。

张太公怫然不悦之色,他不喜欢这样的喧闹,于是他扶了扶自己的纶巾,带着骄傲的神色。

只可惜……在这里,没有人因为这个纶巾儒衫且明显有功名的老读书人多停留片刻,人们行色匆匆,哪怕眼神,都不曾有过停留。

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张太公觉得自己最骄傲的东西,好像被人践踏了。

“世风如此,真令人忧心。”张太公带着几分愤慨道。

“眼不见为净吧。”李秀才看出了张太公的心思,这种感受,他也有,只是有的人……无法接受,有的人慢慢习惯了,也就慢慢泰然处之了。

“此地有伤风化啊。”张太公指摘着,想举几个例子来骂几句。

却发现这里除了行人如织,人们行色匆匆,且没人高看他之外,好像也指摘不出什么来。

主要还是一时情急,看来得回头慢慢地想一想。

“太公,时候尚早,要不要去瞧一瞧……粮价……”

“罢了。”张太公收起那令他不悦的心思,便又气定神闲起来,道:“今日乃诗词盛会,何需拿那些东西来搅了清净呢?”

李秀才讪讪一笑,他发现自己终究还是世俗了,当下便道:“也好,昨日跌了一些,今日必定回涨,看不看都一样,再者说了,只怕宫中的利好也要出了,现在各府都减产,这太平府若是再减产,这价钱……”

张太公带着几分不耐烦道:“好啦,不议这些,这毕竟是外物。”

当下,二人启程至会场。

这会场的规模很大,如今有许多的彩旗,倒是颇显新鲜。

再者,此处临江,至这里可以眺望长江的美景,这样的楼宇,似乎是花了大价钱修建的。比之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更显恢弘。

主要是占地更大,高二十丈,有七层,采用的乃是滕王阁的样式,也是主阁也是采用“明三暗七”格式,且又设回廊,在不同楼层,可眺望远处江景。

此楼之下,铺设地砖,占地更大,就像……一个广场。

最奇异的是,这个广场,竟是不禁绝外人出入,于是乎……竟有不少人清闲之余,来此闲游。

于是当张太公等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却发现这广场上,已不下千人。

今日来的读书人尤其的多,也有一些今日不必上工的好事者,也没别的,就是来凑趣。

“此阁叫什么?”

“叫群儒阁。”李秀才道。

张太公来了几分精神,道:“不曾想,此等污浊之地,竟还有这样雅致的所在,群儒阁……却不知此楼的主人,又是何人,这必是一位身居高位的高士吧。”

李秀才显得尴尬,老半天没吭声。

张太公看他这反应,便问:“你为何支吾不言?”

“咳咳……太公……此楼,是威国公的产业,这是为了纪念……京城六儒而建……”

张太公顿时感到窒息。

老半天不吭声。

李秀才苦笑一声。

缓了缓,才道:“京城六儒,是哪六儒?”

李秀才认真地思索道:“我想想,张安世是一个,还有朱勇,此人乃成国公朱能之子,还有一个张軏,此人乃故去的英国公次子,还有丘松,此人乃……”

张太公已经捂着自己的心口,口里发出:“呃呃呃……”的声音。

李秀才忙关切地道:“太公,你怎么了,你怎么了。”

张太公一脸痛苦地道:“别说啦,别说啦,别污了我的耳朵,这……这定是假的,老夫不信。”

“不敢欺瞒太公,那群儒阁……下头有一处石碑,就是这样刻着的,还说是为了纪念六儒光大儒学,迄今为世人传颂,因此才不惜重金设此楼,供天下游人,在此观赏栖霞江景。”

张太公很努力地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他还能坚强地站着。

可这番话,直接把他干沉默了。

“张公。”

就在此时,有人喜滋滋地上前,朝张太公来,作揖行礼道:“张公,许久不见了。”

张太公的脸色,这才勉强恢复了一点红润。

他定睛一看,却是县里的举人,姓周。而这周举人,和他是世交。

于是便忙回礼道:“周贤弟也来了。”

“凑凑趣罢了。”周举人微微一笑道:“只是不曾想,张公竟也有如此雅趣。”

二人见面,分外亲昵,于是便索性结伴,等进了这群儒阁,便见诗会已开始了。

这其实采用的乃是猜灯谜的形式。

这里预备了许多笔墨纸砚。

来此的读书人,只要提笔做了诗词,便可张挂起来。

而后,大家在此驻足看张挂起来的诗词,做出品评。

此时,已有许多的读书人,挥毫泼墨了,墙壁上也挂了许多的诗词。

张太公不急着作诗,而是先看别人的大作。

总算,他终于能将方才的烦恼,忘了个干净。

而且张太公惊喜地发现,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的故旧,此时见面,个个分外的亲昵。

甚至还有一个老者,乃他年少时的同窗,都曾拜入名师门下学习,只是大家都在各县,虽有书信往来,却几乎难有见面的机会。此时见面,分外的亲热,彼此拉着手,叙旧了许久。

“怎还有商贾来?”张太公瞥眼,却见有穿布衣、布鞋之人进来。

他皱眉,商贾是很好辨认的,太祖高皇帝不许商贾穿戴丝绸,所以许多商贾,便让人裁剪上好的松江布来穿戴,有的好布,价值并不比丝绸要低。

“据闻此次诗会,谁都可以来,并无门禁。”周举人在一旁低声道。

张太公嫌弃地摇着头道:“大煞风景,大煞风景。”

正在此时,却有一行人步入其间。

这些人不多,只有七八人而已。

朱棣为首,随之而来的,有杨荣、胡广、夏原吉、金纯、金忠人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翰林学士。

朱棣也只是想看看这诗会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大队的人马即将抵达栖霞的时候,便先行一步,等到了群儒阁,又撇开了随行的扈从,只带着几个重臣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