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肆封赏(第3/3页)

而且这个人为人很忠厚,本事嘛,几乎没有。

张安世却知道,陛下这样做,本质上就是让这么一个老好人来做指挥使,不要妨碍他张安世在锦衣卫里做事。

而那位指挥使,显然也清楚陛下的心思,知道陛下不过是让他来做泥菩萨的,所以除了每日将自己关在值房里发呆,却从不干涉锦衣卫的事务。

而如今……连最后一丁点的遮羞布,也算是撕下了。

张安世直接顶替此人,名正言顺地掌握锦衣卫大权。

且又设立了东镇抚司,却又是将锦衣卫的权柄大大的扩张。

东镇抚司的职责,显然是专门针对海外诸藩,使这锦衣卫……已不再拘泥于大明的属地之内了。

张安世其实也早就想到有会这么一天,倒也不啰嗦,自是从善如流地谢恩。

朱(木彝)对此倒也满意,便道:“如此就再好不过了,臣弟还担心人手不足呢。现在好了,有了东镇抚司,人力的问题便算是解决了大半了。”

杨荣、胡广、金忠等人,此时也都默然无言。

他们显然还是不希望,有一个超级巨大的机构如此膨胀的。

可是……任谁都清楚,已经没有人阻止得了这锦衣卫的膨胀了。

这锦衣卫表现出来的作用实在太大,这样的功劳摆在眼前,说什么也没有用。

朱棣是习惯了看这个弟弟不顺眼了,瞪了伊王朱(木彝)一眼,而后又道:“东镇抚司的职责,只允许在两京十三省之外,断然不得在两京十三省内行事。若有这样的事,朕第一个要拿问的便是你这个佥事。其次……涉及这些事的校官和缇骑,统统都要严惩,知道了吗?”

朱(木彝)看着朱棣严厉的样子,自也是乖乖地道:“是。”

朱棣的脸色才微微地温和了一些,而后才道:“你的嫂子……许多日子不曾见你了,你去问安吧。告诉她,你立功的事,让她也高兴高兴。”

朱(木彝)道:“是,臣弟这就告辞。”

他对朱棣还有恐惧之心,恨不得立即逃之夭夭,听了朱棣的话,简直就是如蒙大赦。

朱棣随即看向张安世:“张卿……这官校学堂,很好,倒是养了不少的人才。”

张安世尴尬地笑着道:“官校学堂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搜罗天下的学问,让人根据自己的长处,做出选择而已。”

朱棣却是道:“听闻你这右都督府,热闹得很?”

张安世道:“陛下所说的热闹,是指……”

朱棣道:“不是说,搜罗了许多的钱财吗?”

“这个……”张安世笑了笑道:“臣打算……兴建铁路,方便……”

朱棣打断他:“右都督府到底借了多少银子?”

张安世迟疑了一下,最后道:“这……只怕有大几百万两……”

朱棣不禁唏嘘:“听闻利息还不小。”

“臣会想办法……偿还的,恳请陛下放心便是。”

朱棣也不好多问了,这种大肆举债,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可现在说起这个……

朱棣给杨荣等人使了个眼色,杨荣等人便默契地一一告退。

等到众人退下,只剩了张安世的时候,朱棣才道:“少借一点银子,历朝历代,大肆举债,你见有谁有好下场的?还有……皇孙那儿,你怂恿他帮你卖地?”

“臣没有……”张安世立即矢口否认。

“还说没有,瞻基已将主意,打到了他的幼军头上了。”

张安世:“……”

所谓的幼军,其实是今年开春的时候,朱棣的一道旨意。

他见朱瞻基已渐渐成人,又担心朱瞻基并非如他这个皇爷爷这般马上得天下的。

因而……他便颁下一道很特别的圣旨,命令兵部从天下各地选拔十七至二十岁的青年,标准是勇武健壮、略有才艺的民间子弟,将他们召集至京师组成“幼军”,作为皇太孙的随从,实际上就是他的私人卫队。

说实话,张安世当初得知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历史上,朱棣确实干了这件事。

可对于朝野内外而言,却是哭笑不得。

太子都没有私人卫队呢,这皇孙便自己组建一支军马,而且还如此大动干戈,进行遴选,似乎眼下这大明,只有皇帝和皇孙,没有太子一般。

张安世听了朱棣的话,其实心头是很高兴的,还是外甥疼舅啊!

却忙做出一副诧异的样子道:“不会吧,他竟干这样的事,臣……臣一定要批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