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普天同庆(第2/3页)

张安世顿时肃然起敬,忙道:“我说怎么这样有道理,原来竟是陛下言传身教。陛下真是深不可测,一下子便将治天下的道理统统阐述清楚了。你皇爷爷还教你什么?”

朱瞻基道:“这可不能随意对阿舅说的。”

张安世咬牙切齿,想说点什么,却陡然发现,此时的朱瞻基,已长大了。

他决心采用怀柔的策略,含笑道:“这么说来,阿舅现在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干,是对的?”

朱瞻基笃定地道:“对。”

张安世又道:“好,我拿笔记下,以后若是真出了天大的事,这便是你教的。”

朱瞻基方才还志得意满,沉浸在第一次令阿舅哑口无言的喜悦之中,此时脸色却是微微一变。

却见张安世已是认真地去做笔录了。

……

各省似乎都开始蠢蠢欲动。

其中最先有所动作的,竟是江西布政使司。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一方面是江西乃是鱼米之乡,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其二,便是此地的士绅极多,此时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这江西几乎可以算是半个京城,在这里做父母官,并不会比在京城做父母官容易。

因为你永远无法保证,随便哪一个村落里,就可能有某个子弟在京城担任官职。

正因如此,此地的读书人多,士绅更多,且影响极大。

几乎京城这边铁路的事一出来,便立即有京中的人修书送达江西各地。

许多人早已提前收到了消息。

大抵的情况就是,铁路这东西,别看耗资巨大,可带来的收益却是巨大……

很快,江西布政使徐奇,便得知了消息,他已收到了不少自京城来的书信了。

当下,这徐奇也振奋精神。

徐奇从前乃是户部都给事中,此后升任广东右布政使,两年之后,又升江西左布政使,如今已算是封疆大吏,主掌江西大小政务。

既是户部出身,他自信自己对钱粮的事还是精通的。而且朝中又有不少公卿修书,关心江西的军民百姓,希望能够促成铁路修建,泽惠江西。而徐奇与他们可谓是一拍即合,自然也巴不得,在直隶之后,修建铁路,得一桩实打实的政绩。

大抵的铁路修筑情况,他已心里有数了,不就是借钱修路吗?

这个他熟,在户部的时候,许多时候钱粮也都是东挪西借的,账目的事,好办。

于是他立即召来了本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会晤,又命各知府以及诸县令来见。

徐奇的行动很迅速,只短短半月多的功夫,便拟定了一个章程,呈送朝廷。

江西这边的情形,总是能得到朝中大力支持的。

毕竟此时的永乐朝,无论是文渊阁还是六部亦或者是庙堂中的百官,江西籍的大臣几乎都占据了半数。

当下,朝廷立即下发了批文,准许江西设铁路司。

徐奇也不遑多让,为表决心,亲自兼任这铁路司的大使,而后发行公债,筹措铁路的修建。

又过十数日,一份更详尽的奏请,送到了朝中。

很快,张安世与杨溥被召入宫中觐见。

等张安世二人抵达文楼的时候,却发现,朱棣端坐,文渊阁诸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都已肃立。

此时,朱棣看着张安世,点了点案牍道:“张卿不必多礼,这奏疏,张卿与杨卿都看看。”

张安世很干脆,等宦官将奏疏送到他的面前,细细一看,却是一份详细的修建铁路的章程。

其中要修通的,乃是南昌府至九江府的铁路。

九江乃通衢之地,而南昌府乃布政使司的治所,亦是天下有数的大邑,此二处若是能铁路联通,其意义不在太平府之下。

而且其中如何发公债,如何招募人力,如何引商贾修建钢铁作坊,又如何让人探勘附近的铁矿和煤矿,教人开采。

可谓是详详细细!

张安世认真看过后,他不得不钦佩,这位布政使,确实是有本事的。

奏疏里所有的事,都考虑得十分周密,连张安世也不曾想到的事,这徐奇都已考虑到了。

难得可贵的是,里头每一笔账,这徐奇竟也进行了估算。

可见……此事是反复推敲出来,绝不是一拍脑门的结果。

张安世细细看了两遍后,并没说什么。

杨溥那边,也已细细地看过,亦默然无语。

朱棣便道:“张卿,杨卿,你看此奏可有什么不周之处?”

张安世道:“十分周密,臣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

朱棣看向杨溥,杨溥想了想道:“确实精细,难以挑剔。”

二人的话音落下。

一下子,所有人都长长地松了口气。

一旁的礼部尚书刘观笑起来,道:“陛下,徐奇此人,乃是能吏。他在户部其间,便以精干著称。此后任广东右布政使司时,也是政绩卓著。而后主政江西,亦是官声人望俱佳。臣见了他的章程,也不禁为之拍案叫好,这天下第二条铁路,看来就要落在江西了。”

朱棣也释然一笑,道:“诸卿都这样说了,朕也可以放下一些心了。不过这徐奇,确实是个人才,朕了解他的一些过往,确实堪称能吏部。既如此,那就明发旨意,教他筹建便是了。”

殿中许多人轻松起来。

这铁路确实利国利民,一旦建起来,便有无穷好处。

最紧要的是,修建这铁路的徐奇,也是大家满意的人选。

此公……为人不错,许多人都对他有印象。

何况现在连张安世和杨溥都挑不出毛病,那么事情就更加大有可为了。

刘观此时更是笑着道:“陛下,只要江西这边铁路贯通,到时这江西的铁路便可推行各布政使司,从此造福天下。”

他红光满面,作为主持铁路的大臣,此时自是觉得自己的腰杆子硬了许多。

朱棣自是龙颜大悦,又与诸臣议了一阵。

对朱棣而言,他对此也怀有巨大的憧憬,因此谈兴很浓。

到了正午,朱棣才放众臣散去。

张安世与杨溥一道出的宫。

杨溥边走边皱着眉,不说话。

张安世看他一眼道:“怎么不吭声?”

杨溥便道:“这徐奇,确实是能吏,短短时日,能有这样的章程,只怕是下官,也远远不如。此公雷厉风行,以我之见,这铁路可能还真能修成。”

张安世微微笑道:“若能修成,也算是好事。”

“可下官……”杨溥犹豫了片刻,脸上浮出几分忧心忡忡之色,道:“却又总觉得……好像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张安世道:“怎么,你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