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权势滔天(第2/3页)

张安世一时语塞,落座,才又道:“也对,关起门来,随你怎么说,咱们自家人嘛。你说我阿姐……是什么意思?”

“这王位,说到底,乃是娘娘为你讨来的。”

张安世挠挠头,其实他也隐隐地感觉到了什么,笑着道:“阿姐也是多事,本来可以等她做了皇后,磨着姐夫给我封个王,却非还要整这么一出。”

杨溥含笑道:“都督差矣,太子妃娘娘为了都督,是煞费苦心了!能给都督封王者,唯有当今陛下,倘若未来当真太子殿下亦或皇孙克继大统,反而这条路便被堵死了。”

也幸好此时没其他人,杨溥所说的话,可谓是很是大胆了。

不过这也可见,张安世和杨溥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非同一般的地步。

说到底,二人现在已是荣辱与共的关系,私下谈话,已经不存在禁区了。

张安世显然一时不明白这话里的意思,心头纳闷起来,便挑眉道:“这是何故?”

杨溥微笑着道:“世上岂有皇帝给自己的外亲封王的道理呢?都督的身份,乃是外戚,陛下在的时候,这个份上还不明显,尚可以以功册封。可一旦太子登基,太子殿下若是册封,就成了给自己的舅哥封王,若是这样做,只怕太子殿下愿意,太子妃娘娘也会不乐意了,因为一旦如此,后世若有我大明天子也宠幸后妃,给他兄弟封王?这个口子一开,如何是好?”

顿了顿,接着道:“再者,当今陛下乃是雄主,自然是敢做敢当,他动了心思,谁敢不从?可若是太子殿下,若要这样干,可就没有这样容易了。”

张安世一听,便也寻味出几分意思,于是道:“这么说来,阿姐倒是在为我谋一条出路?”

杨溥笑道:“都督,世上最心疼你的,这太子妃娘娘必为其一。太子妃娘娘她将来必要母仪天下,自己的儿子,也定为江山之主,这些事,都不必她操心。她这满心里若是不为都督操心,还能为谁呢?”

张安世叹口气,心里也是甚是认同杨溥的话的,故而也满心感动。

杨溥继续道:“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娘娘的苦心,可实则,真正决定此事者乃是陛下,若陛下无此意,是断不会有蜀王与刘部堂的奏疏的。”

张安世点点头道:“那么你看陛下到底是何意呢?”

“是啊,这里头,最关键就在此处。大明的王爷,多为藩王,藩王就要就藩,所以下官斗胆揣测,此王绝非宗亲之藩王。”

此时的张安世,就像一个乖乖学生,很认真倾听的样子,道:“你继续说,我爱听。”

于是杨溥便又道:“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王到底怎么个封法。这是我大明未有之事,必然会引发争议。”

张安世颔首:“我现在可不想就藩去,还是留在京城为好。”

杨溥笑了笑道:“这就得看陛下,还有百官的意思了。”

张安世道:“那么你认为,最后会是怎么个册封之法?”

杨溥认真地想了想,才道:“这……还真不好说。陛下行事,历来非常人所料,需再等一等,而且现在大臣们只怕还有争议,陛下也在观察朝中的举动。”

张安世忍不住唏嘘道:“这事……若有什么进展,你尽管来找我,给我提一提建议,看看下一步该怎样做。”

杨溥微笑道:“下官来此,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啊……”张安世愕然了一下。

杨溥道:“是太子殿下担心都督在这个时候,把握不住,或得意忘形,或言行举止惹出什么争议,反而使都督成了众矢之的,所以特让下官来此,看着都督。这事……让陛下去谋划,而都督现在最适当的做法,就是耐心等待。”

张安世不由露出苦笑,指着杨溥道:“原来是姐夫的意思……”

杨溥笑了笑道:“这是为了都督好。”

张安世道:“你放心好了,这几日我保证乖乖的。”

他接下来,低声嘀咕:“不乖的事,有我兄弟去干。”

只是这话,就不知道杨溥有没有听到了。

……

文渊阁里。

一场闭门的小会议,已经持续了足足一个时辰了。

杨荣、胡广、金幼孜,还有各部尚书,齐聚于此,众说纷纭。

大家的态度,却各有不同,杨荣对此倒是没有太多的意见。

可胡广很激动,这一次他倒不是针对张安世,而是针对祖宗之法,要是开了这个先河,那还了得,以后鬼知道会有多少异姓王出来?

金幼孜的态度,则是一贯的沉默,他素来沉默寡言,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

夏原吉的态度也很坚决,他认为这样很不妥当,张安世有天大的功劳,有公爵就足以,若是封王,太不合适了。

刑部尚书金纯,却与夏原吉相反,金纯认为……既是宗亲没有意见,此天子家事,不必因为这个,而耗费唇舌。

只有兵部尚书金忠说了许多的话,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说,杨荣认为这样不无不可的时候,他说对啊对啊,夏原吉反驳,认为此背逆祖制,一旦开了此例,那么非朱不王的规矩就毁坏了,十分恶劣。金忠也说,有理,有理,夏公所言极是。

金忠这么一搅和,原本唇枪舌剑的小会,反而让人觉得这家伙是来开玩笑的,此前剑拔弩张的气氛,竟也活跃了不少。

胡广瞥了金忠一眼,揶揄道:“金部堂既赞成封王,又不赞成封王,既遵守祖宗之法,又要开此例,到底是何意?”

他顿了顿,又道:“明日便是廷议,到时公然议论,我等若是今日再不拿出一个一致的意思,到了明日廷议,只怕要闹出乱子来。”

廷议是大臣们公开讨论。

可实际上,这种大会议,一旦有争议,是很难讨论出结果的,只会闹出许多乱子来。

所以一般情况,在廷议之前,文渊阁和各部的大学士以及部堂们会私下里先聚一起,开一个小会。

若是大家能勉强达成一致,那么到了廷议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争论了。

毕竟在座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朝中一方大佬,他们做了决定,廷议之时,其他的大臣往往不敢轻易提出相左的意见。

可眼看着,天要黑了,廷议在即,可大家都不能达成一致,胡广自然心急如焚。

金忠倒是从容不迫地笑着道:“诸公说的都有道理,所以老夫才尽都赞成。”

胡广气急地瞪着他道:“可你更赞成哪一边?”

“哪一边都一样。”金忠道。

胡广怒了:“一女岂可嫁二夫。”

这下气氛又紧张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