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加恩(第2/3页)

“不过却未实封藩地,一直停留在凤阳,以郡王之礼供养。”

朱棣没有下旨封封地,再加上这朱文圭身份极为敏感,以至于大臣们也不敢多嘴去问。

所以大家只给了朱文圭一个郡王的待遇,还继续留在凤阳。

当然,朱文圭的待遇,却是大大的提升了,也不似从前那个建庶人那般,直接被关押在了高墙之内,只要不离开凤阳,谁也不敢拿他怎样。

朱棣沉吟了一会,而后道:“此乃朕兄懿文太子的血脉,一直留在凤阳,很不稳妥。分封出去吧,在海外,寻一个好藩地,赐他三卫人马,加封为亲王,给他选一个能干的长史,多选几个能干的武臣辅佐他,至于国号,就定为‘越’。”

亦失哈奇怪地看了朱棣一眼,一时闹不明白是什么缘故,陛下突然惦记起了这位朱文圭。

不过他不敢多言,立即道:“奴婢遵旨。”

朱棣看向张安世道:“你来给他择一处好藩地,到时报到朕这儿来,他久被圈禁,只怕对世事不通,现在应该多少岁了?”

张安世道:“应该是二十岁上下。”

朱棣颔首:“也是老大不小了,需有人尽心辅佐,慢慢地增长他的阅历,时间久了,自然也就懂得军政和民政了。过几日,召他入宫来见一见,而后准备就藩。他的藩地,离朱允炆近一些为好。”

张安世和亦失哈都应承下来。

朱棣好像一下子,了却了一桩心事,方才轻皱的眉头也舒展了开来。

不得不说,张安世这经略四海的方略,确实解决了朱棣一个大麻烦,使他现在,已能够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那些兄弟和子侄们了。

至少这嫌防之心,已是尽去,多封一个是一个。

哪怕他们有野心,也将他们的野心用在了对付那些当地的土人身上。

他们的野心越大,对大明而言,反而受益更多。

毕竟,他们的土地和人口越多,大明的关税和钱粮也就滚雪球的增长,他们的疆土越大,大明对这四海的控制力也就越强。

朱棣转而又道:“张卿,你那新洲如何了?”

张安世愣了一下,随即道:“臣不知道啊。”

朱棣:“……”

这个回答,朱棣表示有点无语。

张安世淡定地道:“臣现在忙碌的,都是太平府的事,新洲那边,只委托了长史杨士奇治理,听闻还不错,也开辟了不少至太平府的航线,有不少商贾往来。”

朱棣道:“嗯,这也很好。你好生用命吧……”

张安世被这一番话,说的一头雾水,又不好多问,便正待要告辞。

却在此时,突有宦官道:“陛下,文渊阁与各部尚书求见。”

朱棣皱眉起来:“不是才见不久吗,怎的又来觐见?”

说着,便又道:“叫进来说话吧。”

不多时,杨荣人等,便匆匆而来。

杨荣率先道:“陛下,河南有紧急的奏疏。”

朱棣命亦失哈接过,打开一看,挑眉道:“事情已经这样的严重,今岁是怎么了?竟这样的厉害。”

以往有灾情,都还好,可今年的情况,十分异常。

“陛下,情势严重,要防范于未然,当立即命户部派官抚问。”杨荣道。

朱棣看向夏原吉,沉吟着道:“夏卿家,户部这边,可以拿出多少粮来赈济?”

夏原吉道:“粮食是足够的,若是所征的民夫,用银子来付给的话,又可节省一大笔的银子,只是……现在灾情波及的,不只是河南,还有直隶北方各府,已经江西、湖广以及关中等地,波及如此之甚,若只是如寻常那般,只遣官抚问,只怕……”

夏原吉说出了自己的担心,牵涉的地方太大了,从淮河的水患,到河南等地的旱情,还有关中的蝗灾,若是以往,朝廷的办法很简单,河南出灾,户部派官去抚问,同时……调周边如关中、江南的粮去赈济。

可现在,附近都遭灾,就意味着,粮食需从千里甚至数千里地运送,这就牵涉到了各省,还有一旦生灾,就必定要诞生流民的问题。

可灾情牵涉太大,流民无论走到哪里,都无粮安置,时日一久,就要出大问题。

朱棣也不免忧心忡忡起来,便道:“依卿而言,应该如何?”

夏原吉想了想道:“各地的布政使,能力有限,需从朝廷,调拨大员,节制各处灾省,相机行事。”

朱棣点点头,道:“这是正理。”

说着,朱棣道:“夏卿去合适吗?”

夏原吉苦笑摇头道:“非臣不敢往,实乃臣是户部尚书,这个节骨眼,更该坐镇户部。”

朱棣只好道:“那么何人可往?”

夏原吉道:“此人定需极得圣宠,受陛下信重,同时又要托付诸灾省节制大权,官位需在臣之上,才可节制住各省的布政使。”

朱棣便将目光落向了三个文渊阁大学士身上。

倒是胡广毫不犹豫地率先站了出来:“臣……愿一试。”

胡广久在文渊阁,而且性情很好,无论是出身还是地位,都足以让各省的布政使,对他宾服。

朝廷是讲资历的,若是资历不够,人家就会对你阳奉阴违。

而胡广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最紧要的是,胡广的人品不错,若是像礼部尚书刘观那样的人品,朱棣是绝不敢派去的。

于是朱棣道:“若如此,那么就要劳烦胡卿了。”

胡广拜下道:“臣蒙圣恩,敢不尽力。”

朱棣道:“加赐胡卿太子太师,授其专断之权,紧急往河南等地,协理制灾事宜,遇到任何的事,都可专断,到时奏报即可。”

胡广便叩首:“谢恩。”

夏原吉见是胡广去,长舒了一口气。有胡广去干这事,那么灾民们就有救了。

只是下一刻,夏原吉又皱眉起来,道:“至于直隶这边的灾情……”

他话说到了一半,张安世便站了出来,道:“陛下,臣忝为右都督,理当赈济。”

朱棣很满意,便道:“这样也好,既如此,就这般定下了。”

事情有了安排,众臣便准备告退。

张安世也没有继续留下来,和大家一并离开。

他快步往宫外走,人又年轻有活力,故而走在了最前面。

夏原吉却是急急忙忙地追上他,急声道:“郡王殿下,且等一等。”

张安世只好驻足等他。

夏原吉道:“河南等地的灾情最是严重,刻不容缓,直隶等府这边……”

张安世用一种一眼看穿的目光看着他道:“你是担心我向你讨要粮食对吧。”

像是被说中了心事,夏原吉尴尬地道:“事有轻重缓急,某绝无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