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后发制人(第2/3页)

胡广却是不加犹豫地慨然道:“但求无愧于心,无所憾!”

杨荣点了点头,随即从袖里掏出一份奏疏:“我的奏疏,已预备好了,你自己也斟酌着写吧。”

“啊……”胡广讶异,忍不住道:“杨公早有预谋?”

“不是预谋。”杨荣无奈一笑道:“是未雨绸缪。”

胡广:“……”

邸报……

次日清早,各种消息纷沓而至。

百官上书,坚持张安世封王。

杨荣与胡广却破天荒的上奏,直接弹劾金幼孜。

与此同时,不知是否因为杨荣与胡广的感染,亦或者是这些人本就是杨荣与胡广的门生故吏,次日亦有许多奏疏,纷纷弹劾陛下口谕有所蹊跷,金幼孜之言……委实难以取信天下之人。

于是,突如其来的,即便是最不关注庙堂之人,也能闻到这许多奏疏背后的血腥气。

矫诏,可是谋反,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开了这个口,就意味着……从现在起,这朝中,总有一边的人要人头落地。

而无论是哪一边的人,却都是位极人臣,乃是名动天下的人物。

这样的杀戮气息,即便是放在太祖高皇帝那时,也是十分罕见的。

于是市井之中,人们议论纷纷。

军民疑惧。

作为风暴中心的张安世,却安安心心地每日待在宫中照顾陛下。

太子的行为,也十分恰当。

陛下病重,太子作为儿子,理应日夜衣不解带地侍奉皇帝,暂不理政。

这也给了太子朱高炽一点转圜的余地,因为现在这个时候,确实不是贸然做出决定的时候,无论是哪一个决定,都会遭到另外一半人的怨恨。

他毕竟不是太祖高皇帝,也不是朱棣。

此时的朱高炽,威望还小的多,不足以决定这些。

朱高炽在悲痛之中,却开始秘密地接见诸国公和侯伯,尤其是五军都督府的诸都督,一一见面。

而对朝政的事,置若罔闻。

显然朱高炽比任何人都清楚,百官们无论怎么闹,毕竟也是有限度!

现在要做的,是稳住军中,不使军心混乱,才可确保接下来天下陷入动荡的境地。

只是……唯独令他忧虑的,乃是各省和各州府。

这各布政使司以及按察使司,几乎一面倒地支持金幼孜,若是此时他们离心离德,若是朱棣在世,自然不必担心,可现在朱棣已在弥留之际,不知何时撒手人寰的时候,在新君登基的节骨眼,出了什么事,那么天下就有分崩离析的危险了。

而张安世,则省心了许多。

他此时正端坐在寝殿里,偶尔拿起茶盏,押上一口茶。

朱棣正冷着脸,看着一份份的奏疏。

他几乎是走马观花,且忧且怒。

良久,他搁下了奏疏。

“事态比朕想的要严重得多。”朱棣带着几分冷嘲的意味道:“朕以为,新政开了风气,且几次打击之下,天下的局面,不至一面倒的地步。”

张安世道:“会不会……有人只是纯粹的凑乐子?”

朱棣瞪张安世一眼。

张安世只好噤声。

朱棣道:“杨荣倒是令朕没有想到,他竟也有刚烈的一面。”

张安世忍不住道:“胡公也上奏疏了。”

“他的性子,上书不是理所应当吗?”朱棣道:“他没上奏才是奇怪的事。”

张安世道:“陛下说的是。”

只是朱棣的脸又徒然地露出了几分落寞之色,叹口气:“朕没了,许多人便开始无所畏惧起来了……哎……”

张安世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安慰,于是岔开话题道:“陛下……接下来该如何处置?”

朱棣便收起方才低迷的心情,想了想,慢悠悠地道:“再等一等。”

“还等?”张安世道:“臣有些担心……”

朱棣摇头,道:“到了现在,反而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张安世道:“陛下,臣已经许多天没有出宫,许久不曾见妻儿了。”

朱棣无语地瞪他一眼,随即道:“长生不就在大内吗?”

张安世摇头:“这不一样……臣说的是……”

朱棣摆摆手:“再等两日……”

张安世只好道:“遵旨。”

朱棣道:“也只能这两日了,再过两日,也差不多要露馅了。总不能朕看着要驾崩了,却总是不见驾崩吧,这也说不过去。”

张安世道:“陛下能长命百岁的。”

朱棣却是皱眉想了想道:“你出宫一趟吧,有一些事……你要去做……需交代锦衣卫……还有……”

朱棣斟酌着道:“锦衣卫应该已足够……教他们候命吧……等旨意!”

张安世道:“喏。”

……

金幼孜一脸疲惫地回到了府邸。

方方在大门跟前停下,似乎等候已久的长子金昭伯,便匆匆迎了上来。

金昭伯乃是举人,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过两年的春闱,有很大中进士的希望。

父亲乃是文渊阁大学士,儿子亦是争气,自然让人羡慕。

不过最近,金昭伯却无心读书。

读书有什么用?

即便入了翰林,可能还要流放去海外的藩镇里为官,这和流放没有任何的区别。何况万里迢迢,寻常的读书人,身体怎么接受得了。

听闻现在不少翰林,都在打熬身体,没办法,但凡你还有一丁点的企图心,想要未来在庙堂中有一席之地,就得去海外,可没有一副好身体,是不可能的。

为了壮其体魄,不少人去翰林院当值也不坐轿了,完全步行,等走到了翰林院时,免不得挥汗如雨。

还有人在翰林院里,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编修和修撰以及庶吉士,一个个在自己的值房里舞刀、掇石,好不热闹,风气为之一变。

以至不少人纷纷摇头,造孽啊,这翰林院乃天下文脉所在,现在竟成了杂耍摊的了。

这也是实在不得已,有企图心,就得未雨绸缪,出海的事,现在大家都在打听,你去海外,打个来回,得坐船行数千里,船上颠簸,海涛翻涌,身子羸弱之人,没有一副好体魄是受不了的。

尤其是沿途得了疾病,是真的要误人性命的事,即便到了地方,水土不服等症状,也是不少,再加上说不准运气不好,遭遇了土人,你这腿脚不好,或者体力不济,真可能要曝尸荒野的。

金昭伯闻听这些,真是心如刀割,十年寒窗,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从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金榜题名,结果……还得受两茬罪,遭两次苦,而且还是一次比一次苦,这不是开玩笑吗?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