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一章 封官许愿(第2/3页)

顿了顿,他胸有成竹地道:“就算现在不掏筹建的费用,等到将来,少不得……这电报的业务,各家商行,还不是要乖乖给银子?”

朱棣认真地沉思良久,一时之间,竟也挑不出张安世话语里的漏洞。

你说他徇私吧,他确实说的振振有词,合情合理。这等事,越多人关注,就越多人晓得电报的厉害,对于将来筹建各州县的电报,就越有利。

可你说他铁面无私吧,却又谈不上,这家伙……前些时日,已靠这个挣了不少银子,现在居然还想继续捂着消息,再大赚一笔,实在是黑心。

朱棣却是突然一笑道:“张卿……你手中的银子可够,若是不够?也可从朕的内帑里拿出一些,既要给天下商贾一个教训,朕自也可助你一臂之力。”

胡广:“……”

他人麻了。

本来胡广听到这里,还啧啧称奇于世间竟真有这样的宝贝,又大大松一口气,原来自己的儿子,不过是张安世顺带着发一笔财罢了。既得了财,将来一旦宣布出去,天下人也无可指摘,可谓是名利双收。

正在他觉得可以长松一口气的时候。

谁料,张安世这边,希望捂着消息,陛下这边不制止不说,竟还要助一臂之力。

他胡广可没有天真得那么彻底,毕竟是内阁大学士呢,一下子就想到了这里面的关键!

内帑的银子,是这么好拿的吗?这内帑的银子拿了去,到底算是借的,还是算投资?

若算投资,那么就意味着,张安世这些人挣了多少,就必须得按着利润奉还回去。

横竖陛下才是最黑心的那个。

当然,胡广也只能默默地在心底吐槽,这些话是没法摆出来说的。

张安世当然也是明白这里面的意思了,于是尴尬道:“陛下,其实早先的时候,臣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可后来……却以为不然,毕竟此事……虽算得上是名正言顺,可终究……还是与民争利!”

“将来若是真相大白之后,臣等还好,虽是合情合理,可也不免被人说几句借此事由敛了一些财。可若是教人晓得宫中也参与,难免会影响到圣誉。所以……臣以为……此时还是不劳烦宫中为宜。”

张安世说的情真意切,倒也说的过去。

朱棣免不得有几分遗憾,不过随即,他收拾了心情,却振作道:“张卿所言,不无道理,既如此,朕也就不掺和了,卿等也要注意一些,不可竭泽而渔,朕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之后……即行明发旨意,至于今日之事,诸卿不可泄露,违者以欺君论处。”

张安世忙道:“臣遵旨。”

朱棣此时的心情还是很好的,他满面红光地接着道:“这一下子,许多事都有办法了。是了,这些东西,是何人所制?”

张安世乐呵呵地道:“栖霞研究院,徐景昌等人为首,上上下下上百人,花费了一两年的功夫,才算完善。”

“那个小子?”朱棣其实有些意外。

这徐景昌,乃是朱棣的外甥,何况这家伙的父亲徐增寿,作为朱棣的大舅子,更是因为靖难时支持朱棣被当时的建文朝廷所诛杀。

故而从前,朱棣对这个外甥也甚为照顾的。不过后来徐景昌跟随张安世做事后,朱棣已极少关心徐景昌的消息了,此时经张安世提醒,猛地想起,忍不住大笑道:“这家伙现在何处,将他召来?”

张安世如实道:“他领着十数个伙伴,这些时日,一直都在王府里住着,就是为了测试这电报,搜集问题,好做改进。不过他们平日里,多是昼伏夜出,只怕现在还在休息呢,臣这便命人去请。”

徐景昌出现在朱棣面前的时候,朱棣险些有些认不出来了。

他显得成熟了不少,面上已没有了此前的幼稚,似乎因为眼睛有些不好,因而戴上了一个玻璃镜。

“臣徐景昌,见过陛下。”徐景昌规规矩矩地行了礼。

朱棣上下打量,不由道:“平日里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今日见你,已是不认得了。此番……你鼓捣出了这个,可谓功勋卓著……”

徐景昌道:“陛下,这是宋王殿下提出来的构想,且大抵的原理都已阐述,而臣等,不过是进行完善和改进而已,说不好听一些,其实就是试制出一些成品,进行一次次的试验,确定出一个最忧的方案,而后,再进行一次次的测试,寻找出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并且持续的改进。”

“这电报所涉及到的机械、电磁学以及材料学,也不是一个人能办成的,不过臣算是领了个头,论起功劳,那也是上上下下这数百人的成果。”

徐景昌一点儿也不好大喜功。

倒是谦卑的很。

当然,一方面是他如今醉心于研究,知晓想要继续带着大伙儿往这个方向深入下去,不给大家一点甜头是不成的。

另一方面,身为世袭国公,还真未必将这些功劳放在眼里,说难听一点,这算啥?

朱棣听罢,满意地颔首道:“那么,朕当如何赏赐你们?”

“这个容易。”徐景昌倒是很是直接地道:“给银子,给更多的经费!现在研究院,最缺的就是经费,要招募人手,可不简单,寻常的薪俸,只能招募到寻常的人,若要招揽英才,这花费可不小。”

想了一下,他接着道:“除此之外,还需有各种从作坊里特殊定制的许多仪器,专供研究和试验之用,臣一直想扩充研究院,设电磁所、材料所,还有原有的机械等所,也需扩充,眼下,这研究院,不过数百人,从前有不少培养出来的人,却被作坊和商行招揽跑了,若是再多给一些经费,臣便可高枕无忧了。”

朱棣不由道:“这个好办,这些银子……朕给。”

张安世在旁也忍不住道:“臣这边,其实隔三差五也想办法,请各大商行的东家,与研究院的上下人等,进行一些座谈,其实也是解决经费的问题,让他们彼此交流,或许可以彼此之间,有所合作。研究院闭门造车是不成的,许多项目,都要有实际的产出才成。”

朱棣深以为然地点头,接着道:“依朕看,这著有成效者,还应该敕封学官,此事,可以归教育部来管。”

说罢,朱棣看一眼解缙:“解卿要有一个章程。”

解缙道:“遵旨。”

顿了顿,解缙道:“宋王殿下说到不闭门造车,臣也感触良多,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研究院上下,偶尔也要隔三差五,教他们四处走走才好,或许对他们,能有启发。”

朱棣看一眼解缙:“解卿莫非是……想请人去爪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