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佛教与印度教(第2/2页)

他们就没有上火堆的资格,而是直接被一刀砍断了脖子。

一片哭喊求饶声中,张昭来到夏希王太子的木堆边,一位战死王者灵魂升入天国,成为永生幽灵的焰火,将由一位真正的王者来点燃。

张昭从以为婆罗门大祭司手中接过火把,装作祷告两下后,点燃了木堆。

大祭司弯腰对着张昭行了一个礼,“听闻可汗陛下是佛陀的信徒?”

“没错!”张昭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大祭司有何见教?”

“可汗陛下可知,释迦摩尼佛实乃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韦陀经》实是我教经典。”

大祭司慢悠悠说着,眼神平和的直视张昭,但实际上是在观察张昭的神色,看他会不会因为释迦摩尼佛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而暴怒。

毗湿奴和梵天、湿婆一起被称作印度教的三位主神,而印度教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外人对这个教派的称呼,他们从不自称印度教,只是以婆罗门教的方式而存在。

与中国人印象中不同,佛教从来不是天竺大陆的主要宗教,一千多年来,包括一千多年以后,整个历史上婆罗门教才是天竺最主要的宗教。

佛教实际上是沙门思潮时期,天竺大陆上哲学和宗教界对于婆罗门教的反思。

哪怕就是在佛门最兴盛的阿育王时期,佛教徒也没有超过天竺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这两种宗教,有非常密切的斗争又合作关系,婆罗门的祭祀改变信仰成为佛门高僧的不少,佛门高僧回归婆罗门教的也很多。

甚至在历史上,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婆罗门教也随之一起来到了中国并寻求传播。

东汉《高僧传》中,至少就记录了五个有名有姓可查的婆罗门传教士。

《隋书·经志记》中,记录有《婆罗门诸仙药方》等十数篇介绍婆罗门的典籍。

唐代刘禹锡的白内障就是婆罗门传教士治好的,为此还曾写诗赞美,甚至南诏国,还曾信仰过婆罗门教。

想到这些,张昭就有了决断,他是来天竺获得佛教法王身份,以及河西地区佛法解释权的,并不是真想把天竺变成地上佛国的,要是这样,不打个三五十年怎么可能成功?

“大祭司可知道,东土大唐来的君王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吗?”

“愿闻其详!”大祭司脸上露出了笑容,只要菊儿汗不是抵触释迦摩尼佛是毗湿奴第九化身这个话题,那就好办。

因为在天竺这片大陆,在成熟的种姓制度下,佛陀是无法婆罗门竞争的,波罗王朝如果不是被寺院深度绑定,也早就改信了。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祭司明白吧?”

张昭尽量用回鹘话把意思表达的更加明显一点,因为这大祭司是会说回鹘话的。

“果是金玉良言!”大祭司脸上的表情更加和善了,他做了个伸手请进的姿势。

“请可汗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