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墨家、府兵制与四时纂要(第2/3页)

所以这些起步工作,张昭决定自己来完成。

“这一次,我们可能要招揽大量中原灾民进入我大凉,十四你要协助刘翁,多吸引人才进入国子监,特别是引导他们学习墨家奇巧。”

战争时期嘛,肯定是要把最多的资源花在战争上面的。

两人也没有什么意见,刘纳甚至还表示,要将国子监中几个头脑最灵活的,送去学习一下墨家奇巧。

离开国子监,张昭继续回到宫中,召集手下的官员们商议。

因为接受灾民的事情定下来了,但是招揽灾民远赴河西陇右,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几百上千里路,起码是十万人规模的迁徙,这都要提前沿途设置好补给点,各地官吏还要同心合力,路上也还要拍官吏去管理,士兵去维护秩序。

加上张昭自己还要把肃州龙家人、甘南黄头回鹘,以及一部分灵州党项迁走,这又是接近十万人的规模。

要干的事还真不少,全国官吏几乎都要动起来。看来今年下关中,估计是不太现实了。

……

华州,就是后世陕西华州区,此时它是一个拥有节度使的军州,下辖郑县、华阴、下邽三县,州城则在郑县内。

郑县往西,有一条名唤遇仙河的小河,自南向北汇入渭河。

遇仙河畔,则有一个小镇,就名叫遇仙镇。

作为长安的东大门,华县在盛唐时,是达官贵人庄园的聚集地。

遇仙镇这边也差不多,昔年关中土地肥沃之时,沃野千里的遇仙镇,是一等一的繁华所在。

此时的遇仙镇,虽然不再那么繁华,但在这种乱世,也算不错了。

镇上大多数人都姓韩,还出自昌黎韩氏,乃是昔年开元时期宰相韩休及其兄弟的子孙。

因为这里,昔年就是韩休的庄园所在。

不过,离韩休的时代,已经过去快两百年了,这位韩文忠公的威名,自然也就没法再庇护后人,他们也就沦为了平民。

去年年底,遇仙镇先是在冬季遭遇了大水灾,开春又遇到了蝗灾。

不过韩家这种抱团生存的大家族,抵御灾害的能力比一般百姓都要强。

在族长的指挥下,族人们修筑河堤,防住了遇仙河水漫堤,又组织起来,成功抵御住了蝗灾的袭击。

是以,虽然在大灾之年,遇仙镇还是保证了有往日七成的粮食产量。

确实有些低,不过加上野菜甚至草根等混合一下,还是能勉强扛过这个大灾的。

其实,韩家来自整个遇仙镇能有这样的局面,还要归功于一个人,韩氏的族长-韩鄂。

韩鄂今年五十八岁,在此时,过了六十就要算是长寿的了。

但韩鄂此人极擅养生,快六十岁了,看着比有些四十岁的农夫还年轻。

而且他虽然有点喜欢占卜、择吉、镶镇之类的玩意,但其遍识农书,搜罗杂识,总擅诸家之长,极擅长农学。

呃!其实在这个时代来说,会占卜、择吉和镶镇灾厄,恐怕比才学还更受人尊敬。

也正是有了这份受人尊敬的威望,韩鄂得以在遇仙镇推广了他的果树嫁接之术,茶麻、黍糜、苜蓿和麦套种之术。

整个遇仙镇,农田亩产比周围高出两成到三成,这才是他们能抵抗住这场大灾的本钱。

韩鄂此时正在煮茶,自从张昭带来了炒茶、制茶的新工艺以后,以前这种葱姜陈皮羊油一起加的茶汤,就不怎们流行了。

文士们喜欢清茶,武夫们喜欢咸的或者甜的用酥油调制的奶茶。

韩鄂有时候也喝,但从内心,他还是喜欢喝了几十年的茶汤,他喜欢这种复杂的香料和荤油以及陈皮等果香的混合味道。

深深吸了一口这股他喜欢的香味,韩鄂斟酌着字眼,开始小心翼翼的在一张黄纸上写字。

他在编撰一本书,一本他收集整理以及本人对农学心得的著作。

自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著成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以来,凡四百年间,再也没有同样的著作问世。

韩鄂隐隐觉得,他总结出来的这些种植、酿造、嫁接、药物栽培,菌子栽培和从藕、莲、芡、荸荠等物中取(淀)粉等术,应该是很有用的。

想到这,韩鄂又赶紧换了一张纸开始写写画画。

因为他最近发现用麦麸可以酿制麸豉,虽然不好吃,但价廉,且可节约粮食,是乱世最能填报肚子的东西。

他还发现,在制酱的时候,如果把麦豆合并一起制成干酱醅,再把咸豆豉的汁液经过发酵、煎熬后,可以不用肉,就能得到一种近似肉酱的酱汁,异常鲜美。

如果张昭在这的话,就可以知道韩鄂摸索出来的这种酱汁,就是后世常见的调味料-酱油。

虽然韩鄂摸索出来的这种酱汁浑浊不堪,而且还经常含有大量的豆豉残余,但它确实就是酱油。

不用肉酿造出酱油,可是一项极为节约成本的大事。

韩鄂越写越兴奋,他在屋内走来走去,准备把自己的这本农书命名为《四时纂要》。

他当然会兴奋,中国人嘛,有著作传于后世,可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

不过,韩鄂没写多少,屋外就传来了吵闹和哭喊声。

在这种大灾之年,警惕性极高的韩鄂,立刻就丢下笔,赶紧跑出门去。

遇仙镇虽然是一个小镇,但是却有城墙,虽然它只能被称为土墙,只有一米多高,但任然能起到阻挡野兽,甚至是防御盗贼的作用。

在韩鄂到之前,韩家以及遇仙镇其他家的丁壮,已经上到了土墙上。

铁枪没有,但精心削尖的木枪人手一根,真正的战弓只有几张,但猎弓可不少。

而且战弓掌握在几个善射的丁壮手中,相当有威慑力。

哭喊声,是由一群看起来衣衫褴褛的灾民发出的,他们大约有数百人,行动一点都不快,很多人看起来就像是马上要栽倒了一样。

数百人,就这么死气沉沉,带着几分行将就木的感觉往遇仙镇而来,仿佛他们并不是人,只是一团团向这漂浮来的黑云而已。

遇仙镇的丁壮,倒是一点都没慌张,因为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赶跑过三拨前来讨食的灾民了。

“四郎,让人准备五十张饼,热水也烧点来。五郎你喊两嗓子,把里面管事的喊出来。”韩鄂处理的有条不紊,显得很有经验。

流民也自有生存之道,他们一般会选定一个方向前进,然后吃光路上一切能吃的东西,当然会包括别人家中的粮食。

然后被吃光的粮食的人家,又会成为新流民大军的一员。

他们会继续走,如同蝗虫一般,队伍越裹越大,实在没有吃的时候,易子相食就成了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