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血火三国杀(黎明前的黑暗)(第2/3页)

十二月中,虎刺勒归营之后,晋军众将开始筹集骑兵,集合一路出击契丹人在大营周围的骑兵,打了几场小胜仗,终于使契丹骑兵,不敢再贴近大营,只是栾城被掐住,军粮已经快不足了。

十二月底,晋军军粮只够两旬可用,且周围林木伐尽,取柴愈加困难,军士冬日扎营在外,颇受风雪之苦,军心开始浮动。

杜重威召集众将议事,皇甫遇建议向南撤,以精兵开道,重夺栾城,然后退到贝州,甚至邺都和澶州一带,如同上次戚城之战一般,与契丹人在黄河岸边对峙。

这样晋军容易被掐住后勤的短处就没有了,反而让契丹人拉长战线,或可退敌。

可以说,皇甫遇的建议,是这个时候晋军唯一的出路,虽然不免被契丹追击,恐怕最少要损失几万人,但却可以避免全军覆没。

但这一条,众将都不同意,因为他们觉得,还没到这个程度,就算到了那个时候,众将都有亲随骑兵,足以突围逃走,也不着急现在。

杜重威那就更不同意了,他心里有了投靠契丹的心思,那当然是以七万大军投降更能得到耶律德光的看中,说不得就可以做一做天子。

要是南逃到邺都和贝州一带,他作战如此不利,石重贵一封诏书就免了他的官职,用安审琦或者符彦卿取代了他,那就完蛋了。

而如果不愿意南撤,那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引兵西进,突破契丹人的滹沱河的封锁,不指望可以击破契丹大营,只要能从封锁圈跳出去就行了。

因为契丹人身后的恒州还在晋军手中,只要突破了封锁,就可以在恒州、赵州一带继续防守。

此策一出,赞同的人就多了,溪州刺史王清进言道:“今去常山五里,守株于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

请以步兵二千为前锋,夺桥开路,公可率诸军继之,期入常山,必济矣。”

此时滹沱河上,虽然中渡桥被契丹人烧毁,但南、北两座渡桥只是部分被毁,若是能以精锐渡河,还是有修复可能的。

王清要求的,就是以两千甲士,在凌晨凫水过河,占据河对岸之后,抢修两座渡桥中的一座,然后大军全部渡河,击破契丹军,进入恒州城去。

杜重威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命王清召集勇士两千人,再命邓州威胜军节度使宋彦筠率三千人同行,等收复渡桥后,就全军出击攻打契丹人。

……

就在晋军北上的时候,张昭的部署,就已经基本到位了。

八月底,张昭亲自率领左右羽林卫,并慕容信长、李存惠、折德愿、慕容延钊、氾顺、马杀才等将,从凉州到达了原州,赵匡胤和王审琦这对兄弟,也伴随在张昭身边。

张昭刚到原州,晋国延州彰武军节度使高允权,渭州刺史武鹰儿就亲自赶到原州朝见。

高允权这些年,越发的靠近张昭,凉国的强大他是看在眼中的。

况且他这个延州彰武军节度使的位置,就是靠着张昭的威名才能坐稳的。

因为高家虽然世代武勋,但到了高允权这一代,长房被迁到了东京,他这支房已经沦为了小吏。

没有张昭命令夏绥道大同镇和丰安镇的镇军支撑,高允权哪能服众。

渭州刺史武鹰儿就更不用说了,他根本就是张昭留在渭州的钉子,弟弟武果儿在凉国为指挥使,他一直都是以凉国臣子自居的。

到了这一步,张昭进入关中的障碍,就只剩下了泾源彰义军节度使李德珫。邠宁静难军节度使刘景岩,鄜州保大军节度使郭谨,京兆府晋昌军节度使安彦威,华州镇国军节度使赵莹,这几个障碍了。

张昭伸手在地图上,一一把这个几个节度使给标了出来,就在此时,赵匡胤进来了。

“天王,邠宁静难军节度使刘景岩派其子过来了。”

张昭点了点头,并不感觉意外,因为邠州静难军节度使所辖地区,对张昭来说,完全是不设防的。

当年邠州和宁州被乱军所屠,是他收揽了这两州死难者的尸骸。

下山来占据邠宁二州富庶之地的民众,也是张昭颁给的地契、房契。

后来更是命令锦衣使者在这两州,依靠这些民众,建立了强大的坞堡团结兵。

所以实际上,作为邠宁静难军节度使的刘景岩能控制的,只有接近一半的地盘。

而且他对付不了张昭,干脆就把心一横,自己也和手下的牙兵,占据了剩余的富庶之土。

这导致邠宁二州形成了鲜明对比的两股势力,刘景岩的牙兵虽然强于锦衣使者组建的团结兵,但却大大逊色于凉军。

别说凉军,就是高允权的延州彰武军,他也对付不了,一直以来,过的是十分憋屈的。

赵匡胤、王审琦二将护卫在张昭身侧,张昭则没给刘景岩之子好脸色,“昔年吾数召尔父,置若罔闻。今之来,何其速也?”

刘景岩当时还对后晋朝廷有所期待,自然不会听从张昭的相召,但这次嘛,刘景岩如果不是身体有病导致无法前行的话,定然会自己来的。

“大王昔日远在西陲,何其远也!今至原州,何其盛也!吾等小人,何敢不至?”刘景岩之子跪伏在地上,浑身颤抖的回答道。

“应对的倒是很机敏,颇有应变之才。”张昭本来准备给他一个下马威,但人家都已经把头低成这样了,倒是不太好下手。

“家父准备了八万石粮草,奉献天王,以供大军军需,天王若要下耀州,我静难军愿为先锋。”

八万石粮草,还算可以了,就是刘家,也要积存好多年,反正刘景岩也没多少恶迹,不过就是老了之后贪财了一点,属于可以放过的那种。

“尔治何经典?有何建树?”

张昭问的有些没头没脑的,但刘景岩之子却知道张昭是什么意思。

张昭虽然会放过刘家,但看来不愿意刘家继续占据邠宁静难军节度使这个位置了。

但他们是投靠的,张昭这么做,就会显得有些太刻薄,所以才会这么问他。

张天王这是想从刘家人中找一个到凉国任职,以此显示并未苛待刘家。

“仆刘通远略通毛诗与仪礼,明算亦有涉猎。”

毛诗可不是李得胜诗集,而是战果末期赵国毛苌和鲁国毛亨所辑注的诗,后世的诗经,其实就是经过毛苌和毛亨这二毛所辑注后,才能称为诗经的。

在唐代,《礼记》《春秋》等被称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被称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则被称为孝经。

按唐代明经的标准,通中经其二经者,可以被称为通三经者,这样的人在唐代,已经可以被明经科取中还绰绰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