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要不要来个篡位三件套(第2/2页)

前两者相当于明朝的司礼监,后者就是明朝的大学士体系。

而且按照此时惯例,张昭也设立了枢密院。

将郭天策的琼明院直接改成枢密院就行了,枢密院掌握军国机务,是控制军队的直接部门,这样更方便张昭掌控。

于是,政体就从张昭搞分包的左右二相,变成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和枢密使四相了。

不对!远不止四相,因为中书令可以有两人,门下侍中也能有两人,枢密副使更可以有无限个,完全看张昭意愿。

灵活的宰相数目,更利于君王掌控局面。

至于其余六部、五监院,都按照唐代规制而来,太仆寺、太常寺、大理寺等,也是一切照旧。

整体确立完毕,张昭当即以范质、和凝为中书令,岳父曹元忠为门下侍中,张希崇为尚书左仆射,赵莹为吏部尚书。

舅父宋善通为中书门下同平章事,留守凉州。

裴远为充门下侍中,留守朔方灵州。

枢密使则由张昭自己兼任,以郭天策、阎晋为枢密副使,暂且搭起了班底。

武将系统则效仿唐太宗开天策上将府,将枢密院和兵部的权力,暂时集中到天策府,以适应战时需要。

张昭同时晋封李寿龄为陇西郡公,李从益为晋阳郡公,各赐田宅财货,以延续大唐社稷香火。

至于其余文武的封官进爵,则要等到击败契丹人后,再行封赏。

商讨完毕后,第三日,张昭才再次来到朱雀门外,并再次祭祀大唐二十四帝,经过一整套推戴仪式,在二十四帝的神位前,张昭正式加官职为:

总百揆,开天策府都督中外军事,授丞相,天策府上将,尚书令,进位雍王,备九锡,备天子旌旗,备天子车架,总揽军国大事。

由于不是篡位,所以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三件套就不必了。

至此张昭获得了九成九的帝王权力,只等他北逐契丹,就可以踩着义兄耶律德光的尸体,登上天下至尊的宝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