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昔日因,今日果(第3/3页)

而且他模糊记得,确实将身上的皮袄给了一个全身赤裸、不停发抖的百姓。

那边李大郎已经哭出了声,“无有圣人,臣早就埋骨在了武城县的死人坑中,哪还能回家再见妻儿,也不能多吃了这十年米粮。

臣的命都是圣人给的,圣人是臣的再生父母啊!”

张昭看着这个李大郎的感激痛哭,自己也感慨良多。

他想了很多办法,想要让这个入蜀的关键人物保持忠心。

但没想到,昔年第一次入关中平乱时,那些看起来很有些妇人之仁的举动,早已种下了今日的善果。

“好了!好了!别哭了,既然是故人,又临近晌午,就且留下,与朕吃一顿便饭吧。成儿去吩咐尚食局多弄几样关中菜,你也留下喝两杯。”

张烈成见怪不怪立刻就领命下去了,李大郎感激的又要下跪,却被张昭拉住了。

我张圣人从来都明白,吃饭这个事,是最能拉进中国人之间感情的办法。

而等李大郎有些平静下来之后,张昭又问了问家里的情况和乡亲们的生活状态,帮着李大郎回忆了一下有了他张圣人之后,关中人的生活发生哪些改变。

李大郎当然是极为感激,连连表示所有乡亲都认为,他们的性命都是张昭救下来的。

张昭则在满意点了点头的同时,觉得百姓的感激,还是挺好赚取的。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没有他张昭的话,不久的关中确实应该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了。

因为历史上就在明年,关中会爆发以李守贞为首,王景崇、赵思绾、孟蜀国参与的大规模军阀混战。

等到郭威平定叛乱,光是长安城就拉出了二十五万具尸体。

整个关中,保守估计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也就是超过七十万人,也是压垮关中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快酒菜也就上来了,李大郎在极度的受宠若惊中,坐在皇帝右下方,享受着精美的御膳。

其实也没什么好东西,一人一碗羊肉汤饼,两个白面馍馍,一叠鸡子炒韭黄,加上烧烤的大羊腿一根,乳酪羊排一盘,酒一瓮。

张烈成代替张昭,向李大郎频频请酒,直到酒饱饭足之后,张昭才开口问道:“承信郎观南唐之淮南,百姓生活如何?”

李大郎摇了摇头,“南唐朝廷横征暴敛,官府、豪强上下鱼肉,一口十余亩地的农户连吃饱都是问题,虽好于昔年晋时关中,但不如今时关中多矣。”

“唉!”张圣人演技以至化境,他斜四十五度看向半空,眼角似有泪光在闪烁,还用手里的羊腿,在桌子上轻轻敲了敲。

“昔年大人失国,朕被曹家远放,父亡母不得相见,遂游历各处,眼见天下民生多艰,是以追思祖先之志,以平定天下,使万民再无饥馑之苦。

不想今年已然三十有四,还是救不得南唐、孟蜀以及河东、幽云百姓,为何苍天就不能怜惜下普通百姓呢?”

这番话,说的李大郎泪如雨下,因为李大郎就是父亡母子不得相见啊!

这一瞬间,李大郎找到了他与圣人身上的共同点,一时间感同身受。

其次他父亲就是被后梁朝廷抓了丁壮,最后尸骨无存的。对于苛政、暴政的愤怒与恐惧,李大郎更加直观的感受过。

而张昭,又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做好事,这也是他亲眼所见的。

“圣人心怀天下,迟早定能达成夙愿,臣虽愚钝,但愿意听从圣人安排,前去蜀国,为天下一统献绵薄之力。”

张昭缓缓摇了摇头,“汝之忠心,朕是明白的,但此事风险极大,朕不能把为国家百战的勇士,送入虎口。”

李大郎猛地一个叩首到地上,坚定的说道:“臣决心已下,为报陛下恩义,万死不辞!”

张昭此时也不装了,他放下羊腿,擦干净了手之后,把李大郎扶了起来。

“朕要的不是你死,而是你要帮助朕拯救蜀中百姓,完成天下一统,此间艰难困苦,汝可知晓?”

李大郎重重的一点头,“臣知晓,愿意去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