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子与调整(第2/2页)

又以御史中丞李琪出任河西道转运使。

前李克用幕府行军司马卢汝弼出任工部尚书。

侍御史李德休出任刑部侍郎。

李琪、李珽皆为沙州敦煌人。

卢汝弼是前唐进士,幽州人。

李德休则是河北赵州人。

一番操作,逐步去除了立国初年因为统战需要录用的前唐高官的影响,替之以自己人。

同时让太子一系的官员首次进入六部,最后还统战了河东、河北。

政治,就是这般缝缝补补,兼分蛋糕,其实很枯燥无味,但又不得不重视。

“有了太子,国家就稳了。”杜氏说道:“妾做梦都没想到,艰难以后的乱局,竟然就这么一步步收拾了。”

“还不都是朕的功劳?”在大臣面前,邵树德经常自谦,十分稳重,但在美人面前,他从不谦虚,表现的欲望十分之强。

杜氏轻笑,萧氏、韦氏亦笑。

杜家目前在朝中的势力还凑合,萧氏则如日中天,韦氏却显得有些后继乏人,只有一个韦巽在河北担任刺史。

曾经红极一时的封氏、裴氏也渐渐有些青黄不接。

不是圣人不提拔,实在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不过这些家族底蕴还在,通过科考、从军的路子,或许还有东山再起之机。

文官系统安排好了,还有武将系统。

按制,禁军调动需南衙枢密院六位枢密使、枢密副使一起会签方能生效。因为赵匡凝、钱镠二人是遥领,因此实际只有四个人,即朱叔宗、李唐宾、王卞、胡真。

邵树德想了想,将赵匡凝调入北衙,遥领北衙上枢密院枢密副使,原担任此职的折嗣伦出任北衙下枢密院枢密使,填补契苾璋去世后空缺已久的职位。

前宁远军节度使邵得胜出任南衙上枢密院枢密副使。

如此一来,就是五个人了。

其中,朱叔宗是太子岳父。

李唐宾这人其实有点跋扈,除了蛰伏在邵树德脚下外,他看不大上别人,包括太子。将来有没有好下场,还很难说呢,但邵树德倾向于未来让他致仕,这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另外,对于国公这种级别的勋贵而言,其实已经不太适合深度参与朝政了,最好的选择还是留在军队里。

枢密院的各种职务,说穿了就是文职化的军职罢了。

前唐之时,大将、勋贵很少担任此职,基本都是文官或中官出任。初时职级也不高,这些人的资历、功劳也不行,突出一个“以小制大”,即以资历浅的枢密使制衡资历深的功勋大将。

至于枢密院全部被宦官把持后,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唐宾这类人,卸任全部职务才是正道。

朱叔宗、李唐宾之外,王卞是老人了,忠心耿耿。

胡真看着也比较忠心,而且他年纪大了,只求太平,不会掺和各种狗屁倒灶的破事,平日里也不怎么结交外人。

邵得胜不用说,邵树德一直很信任。

如此一番调整,有心人都能看出背后深意。

是的,这番调整,主要防的是太子,不是别人。

天家的父子亲情,就是这么——奇特。

又要让太子慢慢培植党羽,扩大势力,以备将来顺利接班,但同时也严防死守。

不得不说,有点矛盾,但这就是权力动物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