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做大做强(第2/2页)

从最早的1张对开发展到一张半,再到后面加副刊,报道可谓全面翔实。

最大武器则是在全球各地包括美、英、法、澳主要城市驻有的特派记者,并在内地设立的驻京、沪办事处,及遍及全球的采访站。

可是当时马氏兄弟靠着卖面粉赚来的钱,有钞票花钱请记者,能够越做越大,大笔投资。

社会环境又是十年之后,内地、海内外很多消息站都开放,顺着大势报几次国际新闻,报社自然能乘风而上,受普罗大众接受,而报道类型越多,越快,受众群体自然越大,读者也越爱看,这也是为什么“面粉报”被骂却能翻身的原因。

“龙门阵”是一招最好用,也干脆的手法,就跟后世网络扑街写手日更万字一般。

某种意义上,还有后世“门户网站”的效果,就算是打发时间,读者也爱看字数更多,品类更多的报纸。

何定贤懂得道理,但没有卵用,因为以现在的国际形势而论,各国记者证拿到的难度不一,有的根本拿不到,有的需要大价钱,社会形势比十年后要“沉闷”很多。

其次,有些地方派记者,做采访是需要立场的,立场不好,搭不上线也免谈。

最后,派那么多记者,搞那么多采访站是要花钞票的!

何定贤根本没有那么多钞票,也没有足够的身份摆立场,更没关系拿主要国的记者证,所以圈子又兜回来,报社必须先赚钱,赚到大钱,将来一切就好办了。

一旦《东方日报》的销量能够达到“三千份”以上,当前时代来讲,多少就算一个喉舌。

到时不管是为潮汕帮,为警队自己人,还是为公义、时政、都有资格发声。

来找他的,要他帮忙的也会多,《东方日报》将成为他手上比电影店、纸厂更重要的东西。

舆论的阵地谁都忍不住要来占领嘛……他就可以开门接客了……

问题来了,怎么把销量提高到三千份以上?何定贤决定请现成的“四大名家”替他出手,因为找打工仔毫无疑问是最省力,最省成本的方式,事实上,港岛“武侠小说”渊源已久,前朝时就有很多文人靠写小说谋生,30年代《黄飞鸿》系列的武侠小说都已畅销港澳台。

而真正让武侠火爆东南亚的原因是50年代“吴公义”与“陈克夫”在濠江的一场比武。

文章说到底是要结合时事的,时事有热点,相关文章才有热点,“武侠小说”也是蹭别人热度起家,何定贤蹭蹭“武侠小说”怎么了?大家都是出来卖的,谁也没比谁了不起呀!

吴公义与陈克夫何许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