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第2/2页)

“这倒是的——是应秋期待太甚,太过心切,怠慢了殿下与诸位将军!”钟应秋致歉道。

钟应秋虽是士臣出身,以往也是喜诗词歌赋多过兵书军策,但自赤扈人南寇数月以来,他亲自组织全城军民,一手操劳操训、防御之事,对统兵作战之事也算是初窥门径。

虽然没有看到数以万计的兵马增援过来,但他也能辨别邓珪所言不虚。

一方面他昨日站在城头是看到大股虏骑西进,但等到守陵军占据河谷西侧的坡岗,确实仅有少量虏骑狼狈逃回,甚至在河谷边缘,双方也发生几次小规模的交战,都是守陵军占据绝对的优势。

另一方面从云州番兵放弃攻城以及西侧营寨,趁夜龟缩到渡口一侧,也能看到敌军的心虚与胆怯。

景王赵湍接下来又将赤扈人入侵河淮以来发生的诸多事以及当前更为详细的势态介绍给钟应秋知道,待钟应秋稍稍消化这些消息,便提出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由于萧干、岳海楼、曹师利等部降附军此时都在泽潞等境内,最快今晚可能就会陆续有兵马增援过来。即便考虑到萧干诸部的主力兵马调动不会有那么迅疾,能为他们多争取一些时间,但最迟也要在两天之内击溃西岸河谷的敌军,将西岸渡口控制在手里。

守陵军兵马有限,除了需要守军直接参与攻势外,还需要从沁水城征调大量民伕,参与城外营寨的修建。

一方面这是麻痹敌军,误导他们以为短时间内不会受到猛烈的进攻,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倘若进攻失利,他们不能在主力敌援赶到之前,将西岸之敌击溃,他们这么多人马难道能都退到沁水城里去?

沁水城小且坚,守陵军据城以守,当然无需畏惧敌军强攻,但问题是,进出沁水城的通道被虏兵堵死,他们被围得水泄不通,城中粮草能支撑多久,又或者说能指望在他们之后真有大队西军健锐及时赶来相援解围吗?

在沁水城西南修造营寨,驻以精锐,确保将河谷以西的太岳山西麓地区不为敌军渗透、切割,不仅能保证从太岳山西麓以及蒲绛等地源源不断的输送粮秣进来,不仅能保证从这些地区征募到新的健勇补充兵力的不足,在形势陷入最不利的情况下,他们还可以及时疏散撤入太岳山西麓群岭之中,而不是困守沁水城。

钟应秋稍作思忖,不仅同意接受景王赵湍的节制、调度,还同意景王赵湍派遣邓珪、杨祁业率所部少量人马进入沁水城,督促守军参与接下来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