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2/2页)

徐怀希望熟悉江淮事务的晋龙泉暂时以幕职的身份,协助范雍协调相关事宜。

徐怀此时前来建邺,除了商榷迁都等事外,还将正式出领枢密使及司空之衔。

大越立朝以来,司空、司徒、太保、太傅、太尉、太师,与“开府仪同三司”均为朝堂重臣的加衔、加官,不是什么实职。

不过,徐怀这次出领枢密使兼司空,将正式以司空的名义开府,以司空府取代之前临时性的天下兵马勤王招讨使司,统领诸路兵马。

到时候除了京襄路受司空府直接管辖外,寿、濠、汝、蔡、申、光及淅川等地作为战区,与驻守这些作战区域的选锋军、靖胜军、天雄军、宣武军、骁胜军以及诸路轮戍兵马都将接受司空府的直接统辖;甚至魏楚钧离开之后的五路度支使司,也将正式成为司空府下辖诸司之一。

司空府除了长史院、司马院、主簿厅以及选吏司、工造司、军械监、群牧监、各级军事指挥学堂、马兵步院、铸锋堂、五路度支司等职能部门外,徐怀还计划将军情司正式升格为军情参谋司。

曾经的军情司除了以刺探军情、战前侦察以及地形勘测等为主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诸多作战计划的拟定。

在战事规模有限,以及徐怀有极大精力,能够事无粗细的亲临一线,直接指挥较大规模的作战,以往的军情司是足够用的。

然而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战争规模今非昔比,徐怀再是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同时兼顾多个战场,也不可能深入到作战的每个环节中去。

传统的做法则是依赖于对各级兵马主将的选拔,一定级别以上的高级将领也将聘请私人幕职协助处理复杂繁琐的军务。

事实上,大越立朝以来,皇帝依托枢密院处理繁琐的军政事务,着枢密院拟定大的作战计划,负责军事情报的侦察、搜集,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后世参谋部的雏形。

可惜的是,出乎对武人的防范之心,枢密院的主要官员都由不熟悉作战的士臣担任,没有从军官中选拔。

而从枢密院下派到军队的文臣官员,也不甘心处于辅助、参议的地位,常常依照立朝以来以文治武、以文御武的传统及惯例,直接掌控战场的指挥权,而是将统领兵马的军官将领置于从属地位。

这些都直接限制了枢密院在战争中的正面作用。

升格的军情参谋司,徐怀当然会尽可能去避免这些弊端,而将掌握除兵马编成、组织、后勤补给以及军法监察等事务之外的主要军政大权,做为司空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