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留学

京师大学开学了。

宋援朝也开始了他大学三年级的生涯。

一切仿佛和之前没什么两样,可又有着略微不同。

最大的变化当然就是林燕不在身边,因为暑假之前林燕就去了对外贸易部实习,开学后自然不会和宋援朝一样回到学校。

没了林燕的陪伴,校园中少了一对出双入对的身影,这让宋援朝一开始有些不习惯,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接受了林燕不在校园的事实。

宿舍的几个兄弟关系依旧不错,两年多的大学生涯从最初到现在,大家早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其中和宋援朝关系最好的是三个人,分别是孙耀良、吕军和程蒙山,其中孙耀良就不用说了,不仅和宋援朝关系极好,还和李晓芸、罗阳、小乔等人的关系极近。

至于吕军,在上次宋援朝开导了他的心结后,吕军对宋援朝尤其感激,双方的关系自然也更近了一步。

而程蒙山就更不用提,一直和宋援朝关系不错,现在的程蒙山在经历大学两年生涯后已和最初的模样有了很大改变,现在的程蒙山不仅是学生会干部的身份,据说还打算今年竞争委员,随着77、78两级学长们的临近毕业,再加上程蒙山在学生会表现的不错,据说竞争委员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潘向东和张坚向来就是宿舍的开心果,这两个家伙性格外向和谁关系都搞的不错,尤其是一口的川普插混打科和说相声般经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反而是年龄最小的陆海荣在宿舍却是一个另类,陆海荣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大家在宿舍打打闹闹的时候他大多数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腼腆地笑着。

就连上课的时候,陆海荣也很低调,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听着老师的讲课,在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一下课后就泡在图书馆里,经常快要熄灯的时候才回宿舍。

但宋援朝没想到,就是这个平日腼腆的大男孩在开学后不久特意找到了自己,请教了他一个问题。

“你打算出国留学?”宋援朝很是诧异地看着陆海荣,他怎么都没想到陆海荣会问他这个事。

陆海荣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份东西递给宋援朝,宋援朝接过仔细一看,这是一张中国公民出国申请表,上面已经填上了陆海荣的资料。

“自费留学?”宋援朝又是一愣,这张申请表是自费留学申请,自1979年起,中断了十多年的出国留学重新开始,这几年陆陆续续有不少人通过公费留学走出了国门,同时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内开始逐渐对出国有了一种不一样的看法。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始一股出国留学风,这股风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渐渐平缓,在这一段时间内出国留学的人不在少数,有公费的也有自费的,可除了很少部分外,其他的只不过是打着出国留学的旗号跑到国外打黑工赚钱而已。

九十年代有两本书很出名,一本是《沪海人在东京》,还有一本是《燕京人在纽约》,这两本书写出了在海外求学(打工)学子的辛酸苦辣,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节打动了无数有着类似遭遇的国人。

后来,这两本书先后还拍成了电视剧,播出后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此可见出国潮在这个时代对人们的影响。

但在现在,这股出国潮还没真正热起来,出国留学还是刚刚开始而已。而且如今出国留学大部分还是公费留学,因为公费留学人员可以保留原单位的职务、岗位或者学籍等等。

等留学归来,这些人大基本都会受到重用,从而更进一步。说白了,这就是一层“镀金”,镀过金的留学生从先天就高人一等,前途自然也更广阔。

可在现实中,真正公费留学并归来的学子比例并不多,大多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留在了国外,享受起了国外更好的生活。

但不管如何,相比公费留学,自费留学就不一样了,自费留学国家是不兜底的,不仅所有费用要自己承担,而且一旦出去国内原单位的职务、岗位,或者学校的学籍就没了,一切都要重头再来。

此外,自费留学对申请人的要求也很高,比如有家庭背景,海外亲属有“问题”的那种人是绝对无法通过申请,审查起来很是严格。

“再过两年就毕业了,怎么这时候突然想起出国了?”宋援朝把手里的申请表递还给陆海荣低声问道。

“三哥,你觉得我们在学校里学的这些有用么?”陆海荣把申请表小心放回口袋,抬头对宋援朝问。

宋援朝微微皱起眉头,看看左右朝着一个方西指去:“我们去那边聊吧。”

陆海荣点点头,跟着宋援朝朝着远处走去,到了一处僻静人少的地方找了个石椅坐下。

坐下后,宋援朝从口袋里掏出烟递给陆海荣一支,点起后宋援朝抽了一口这才道:“说说你的想法。”

陆海荣想了想道:“我们读的是经济系,可两年的大学生涯无论从课本还是辅导资料都是些早就落伍的东西,其中许多内容停留再资本主义国家五六十年代时期,可是现在已经八十年代了,在我们停滞的那些年里,国外的发展极其迅猛,尤其是经济方面说句日新月异也不为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落后了,就算学的再好面对现实的时候能有多大用处?三哥,经济的基础知识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就学完了,可除了基础外经济许多方面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东西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在不断的发展中,对于这个观点你认为呢?”

宋援朝默默点头,他承认陆海荣说的不是没道理,目前他们学的许多东西的确是落伍的知识,虽然基础是一样的,可随着大学生涯的一年年过去,在后面的许多方面已经和先进国家有所脱节。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初,这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即将到来,在许多方面,包括经济方面的变化更甚。

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使得学校教材的滞后,这些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更何况目前还没有二十一世纪的那种信息大爆炸的变革,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可依旧相对封闭的国内对最新信息的获得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哪怕他们是京师大学的大学生也是如此。

在宿舍的同学中,陆海荣可以说是学习最勤奋的,同样也是成绩最好的。

宋援朝的成绩在班级甚至年级里也算得上不错,可比起陆海荣而言却还差了一些,而且宋援朝读大学真正的原因只是了却心愿罢了,对于学习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在他看来大学文凭对自己并没有太多的用处,他来大学除了林燕外,就是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期盼,还有前世心中的那份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