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随同此次报告附上去的, 还有具体的位置。

楚婳好奇这两拨人打了多久,如今打到哪里了,离京城有多远, 系统一一作答, 怕楚婳不了解大盛地图和位置,描述得还挺详细, 连具体坐标和参照物都给说了。

系统对楚婳的这些细心和关照,现在都便宜了他们。

皇帝和百官的嘴都快笑歪了。

尽管他们派人追赶过去的时候,西戎和安王的人早不在那里了,但有一个可以当做参考的大致位置, 就可以一路寻踪摸迹。

“就算找到了人, 西戎探子不信, 不愿意把证据交出来怎么办?”

“他们从周州一路赶过来, 死了那么多人,肯定不会轻易相信突然冒出来的锦衣卫。”

“要是把他们当成安王的人, 到时候打起来就是三方混战。”

“还是得想个万全之策。”

百官们集思广益, 你一言,我一语,就差把三十六计给用上了。

还是福瑞亲王提点了他们一句:“富贵赌坊的张富贵是西戎的探子。”

一言惊醒梦中人。

对啊!

没必要因为对方是西戎的探子, 就立马把赌坊给抄了,充盈国库, 可以先放一放, 把可利用价值榨干以后再抄嘛!

“西戎一直派人盯着镇抚司呢。”

“我们可以将计就计,用其他理由派锦衣卫出京。”

“西戎那边收到消息, 有可能主动去找锦衣卫。”

“这么一来, 就能完美地把朝廷的嫌疑从中摘出来。”

文臣们开始完善此项计划的种种细节,确保此次派去的锦衣卫就是一个接收证据的工具人, 不会让西戎和安王任何一方起疑。

武将们听着他们的种种算计,只觉得浑身发寒,文臣的心可真脏啊!

只是感叹归感叹,任何对大盛和朝廷不利的人或事,他们只有落井下石的份,绝不会动手相帮。

计划商量完之后,刚刚还满脸兴奋的君臣陷入了沉默,因为他们再度想到了一个问题:楚婳的功劳。

同样的功劳放在在场任何一个人的头上,早就升迁了,但因为楚婳的年龄和性别,功劳一直堆积着,没有封赏。

可这么堆积着也不是办法。

再堆下去,哪天真相暴露,楚婳很可能会对大盛朝廷失望。

——她哪知道朝廷究竟是堆着功劳一起处理,还是根本就没打算封赏她?

皇帝和老太师老太傅等人早已摸到了楚婳“为天下女子争地位”的想法,也看到她开始一步步实施计划。

皇帝的二公主如此能干,对女子当官没什么意见,还有些乐见其成,在很多事上都愿意为楚婳提供方便。

老太师和老太傅总想着楚婳的功劳多了,其他人就会慢慢松口,但现在楚婳积累功劳的速度有点超出预计,心中的担忧也越来越多。

如果一直获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楚婳会不会失望,甚至是绝望?

因此转而投奔西戎北狄倒是不至于,就是……

楚婳现在是商陆的学生,要是跟着他学了什么远离红尘,一起归隐山林,那可就完蛋了!

老太师提议道:“既然暂时没法给楚婳太多封赏,不如在一些小事上如了她的意,以表朝廷的善意。”

省得哪天楚婳觉得朝廷没救,跟着商陆归隐山林去了。

后续这句话老太师没有说,皇帝和百官都能自己脑补——楚婳对商陆的好感太高,哪怕只是一个可能,他们也不敢赌。

这一次,没有人表示反对。

只是给几个女子请老师而已,影响不到朝廷,也影响不到他们。

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乐意提供帮助,胡巧云和名单上的几位女子成功拜师。

她们深知能有这样的机遇十分不易,也知道是托了楚婳的福,分外珍惜机会,拼命地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几位老师的其他学生原本还看不起几个小女子,谁知她们心中都憋着一股劲,学习起来颇有一种“有今天没明天”的疯狂。

几天下来,学生们为之改观。

能有这样的学习劲头,并持之以恒,哪怕是女子,也值得他们为之钦佩。

半个多月下来,学生们坐不住了。

这些女子刚来的时候还跟不上进度,转眼间就有了巨大的进步,再这么下去,他们会被甩在身后吧?

一个多月下来,学生们跟着卷了起来。

不卷不行啊,有这样的卷王对比在,老师都看他们不顺眼了呜呜!

*

京城之中,不知何时刮起了一阵女子读书的风气,书店里的启蒙书和四书五经都卖得更好了。

楚婳天天宅在家里读书,出门就是去商家读书,两点一线,对外界的八卦和风气并不敏感。

她只知道楚家许多仆人在读书,不拘《三字经》亦或是《百家姓》,没想到这股风气蔓延了整个京城。

这事还是听红梅说的。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吃瓜系统的影响,红梅特别喜欢探听京城的八卦,听到一点新鲜的就跑回来和她们一起分享。

“小姐,京城现在有好多女夫子呢。”红梅的小脸红扑扑的,“我从不知道竟然有这么多学识渊博的女夫子,京城真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啊!”

楚婳和青竹也是第一次听说,闻言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楚婳当年启蒙、读书的时候,楚家也为她寻过夫子,启蒙的夫子还好找,会教女子四书五经的夫子就很少了。

那时,楚家托了许多人才找到一个合适的女夫子,如今却跟雨后春笋一般嗖嗖嗖地冒了出来。

楚婳:【统儿,这些多出来的女夫子是从外地来的吗?】

系统去瞅了瞅:【一部分是听说京城有很多女子读书,这才从外地赶来寻活计的。】

【也有一部分是本来就有学识,但因人言可畏、夫家不愿等原因隐藏才学,趁着这一波东风冒出来的。】

这些人到底还是不甘心才学被掩埋,一有机会就迫不及待地冒了出来。

楚婳:【水平怎么样?】

系统:【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多学点,学深点,没条件的能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

男子读书何尝不是?

有天分的就去考科举,没什么天分的,认识几个字当个账房也是好的。

楚婳:【这风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都没发现。】

系统吐槽:【你太宅啦!】

【具体来说,应该是从胡巧云她们拜师开始,快两个月了吧。】

楚婳本以为女子读书得等到她们上位,天下女子知道读书也是女子的出路后,风向才会得到改变。

只能说不愧是京城,全大盛政治嗅觉最灵敏的地方。

事实也是如此,百官已经察觉到楚婳上位的必然性,以楚婳对其他女子的提携与帮助,未来朝堂之上必定不会只有一两个女子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