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文学是人学(第2/2页)

不隆重也不行,这一帮人不光是文声斐然,最关键的是还有不少人级别高的离谱,比如陈先生、蒋先生、卫君怡等人。

市里在市大礼堂举行盛大的交流会,闻讯诸多大作家莅临,不需要出面组织,不少单位就积极报名参与这次交流会,想要一睹大作家们的风采。

林为民等一众人进入会场后发现这里已经挤满了人,他可不信光是一个市政府会有这么多的人。

他猜的不错,等众人入席之后,主持召开交流会的是鲁东文协的领导,介绍了今天来参加交流会的人员,几乎涵盖了YT市的众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人。

交流会讲话基本是走形式,鲁东文协作为中间人主持会议,《当代》方面和YT市方面各自安排人员讲话。

等领导讲完话之后,就是交流环节,这才是最关键的。

主席台下成百上千双眼睛无不翘首以盼。

卫君怡作为《当代》这边的负责人,率先邀请陈先生和蒋先生上台讲几句,再跟底下的同志们交流交流。

两人这次是来站台的,不是来抢风头的,只是简单的上台讲了几句,回答了两个问题便走下了台。

两位老同志发扬风格,很明显是在给后辈们机会,卫君怡在底下坐着的一众作家们挑来挑去,选中了姜子隆。

“下面我们有请姜子隆同志上台和大家交流交流!”

卫君怡这句话刚刚说完,台下立刻响起如雷般的掌声,比刚才陈先生和蒋先生上台时似乎还要热烈上几分。

没办法,谁让姜子隆这两年实在太红呢?两位老先生则因为站的位置太高,反而与群众产生了一些距离。

姜子隆豪不推诿的走上舞台,等掌声平息后,才环顾四周,然后朗声道:“本人姜子隆,冀北沧州人氏,自幼习得几套花拳绣腿。这次来烟台主要是受同学林为民邀请,负责我们作家团的安保工作……”

他一本正经的开着玩笑,与郑重其事的语气形成了绝妙的反差,让台下众人轰然笑开。

开过了玩笑,他又正经跟大家分享了一番自己的走上写作道路的经历。

今天交流会的对象是跟外行人,大家不可能讲一些专业知识。

他讲完后,台下举起成片的胳膊全是要交流、提问的,姜子隆回答的幽默风趣,引得台下阵阵掌声和笑声。

等姜子隆讲完,卫君怡又开始点人,这个时候有台下的观众们开始呼喊起了各自希望交流的对象。

“陆遥!”

“林为民!”

“顾桦!”

“石铁生!”

……

一时之间,大礼堂内群情激昂,一片沸腾。

八十年代的文学,是人学,有着广袤而深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