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触动人心的作品(第2/2页)

看完了小说,我的内心是羞愧的,因为跟小魏老师比起来,我这个总是看起来忧国忧民的人却并没有付出任何一点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个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我不禁反思,我自小生活在城市,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也没有赶上上山下乡和嗡嗡嗡,比起比我年长的同胞们,我是幸福的。

可也正因为这种幸福,让我似乎变得教条、变得高高在上、变得不识人间疾苦。

我想感谢林老师,用这样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唤醒我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的良知和责任感。

今年我已经大三,就读的是师范类学校,按照正常的轨迹,我将在一年多以后被分配回我的家乡,那是我自小生长的地方,一座省会城市。

在那里,我可能成为一名初中或者高中老师,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教书育人。

但是今天,在写下这封信的同时,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想像高老师和小魏老师那样,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到那些贫困地区,为那些祖祖辈辈吃不起饭、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点燃一份光亮。

我希望我可以用自己的学识和理想改变他们的人生,让他们从此走出世世代代的贫穷和落后。

……”

写这封信的读者很显然是个大学生,看完了《一个都不能少》,也不知道是不是一时冲动,看样子是打算跑到贫困地区去当老师。

这个时候还没有支教一说,林为民在写小说时更多的想的是给希望工程打打广告,没想到会起到这样的效果。

这位大学生的心自然是好的,可林为民就怕他是一时冲动,他想了想,决定回一封信,给对方说明利害,做决定之前不要冲动,最好是深思熟虑,免得日后后悔。

他回完了信,又把这件事对编辑部的同事们说了一下,“最近大家都多看看读者来信,类似这封信的情况我们要注意。小说是文学作品,能够触动人心是好事,但怕就怕有些年轻人因此产生冲动。以后大家在来信中看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回一封信,劝告这些年轻人做决定不要一时冲动。”

同事们点头答应下来。

与此同时,大家说起这件事来是有些骄傲的,不管年轻人们是不是一时冲动,但这毕竟是因为《当代》所刊发的作品而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于他们这群编辑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更让他们有成就感的事了。

因为有了林为民的提醒,编辑部的同事们留意起了读者来信,随着这些来信越来越多,大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情况。

在越来越多的读者来信当中,年轻人们希望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情况已经不仅是个别人的冲动之举,竟然有蜂拥群集之象。

而就在此时,谁也没想到林为民寄出去的那封信,竟然出现在了一处谁都想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