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烈火烹油(第2/2页)

林为民认识夏钢,以前买团结湖那套公寓的时候还是他带自己去的。

“那个徐凡,是人艺的演员吗?”一直吃饭没说话的陶慧敏突然问道。

“对,她今年刚分去人艺。”

“我见过她好几回呢,那姑娘长得可真漂亮,性格也好!用你们燕京的话,叫大飒蜜。”

冯晓刚笑道:“确实是漂亮,跟仙女儿一样,我跟优子我们俩站人家跟前儿跟俩妖怪成了精一样。”

他的话把餐桌上几个女同志都给逗笑了,对他的印象都好了不少。

“这回对你来说是个好机会,说不定能一步迈进电影圈。”林为民道。

冯晓刚摆摆手,“您太抬举我了,这我可不敢想,能混点稿费就不错了,再说现在电影行业还不知道前景如何呢。”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电影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增长当中,每年都会诞生一大批优秀之作,其中的佼佼者还会海外折桂,为国争光。

到了九十年代这两年,电影市场却出现了非常吊诡的一幕。

票房年年增长,去年已经突破了20亿元大关,观影人数却节节下降。

观影人数下降,票房却涨了,自然是因为票价变贵了。

剧烈的通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电影作为百业之一也不能幸免。

票价涨了,看似对电影院、剧组、制片厂都是利好消息,可问题就是现在的制片厂还是以靠卖拷贝为生。

八十年代以前,国内电影圈有这样一句话:“看不看,七十万!”

指的是在统购统销政策下,中国电影公司会以每部彩色片70万元、黑白片60万元的价格收购全国各大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至于电影盈亏,就和制片厂们没有关系。

这种方式在改开以前没什么问题,可到了七十年代末,全国各地的制片厂就扛不住了。

1980年,全国八大电影厂的领导在燕影厂开会,和中影公司商量影片售卖优质优价的可行性,以替代当时无论片子成本、质量,中影一律以一刀切价格收购的模式。

这次会议后,每部片子的价格上升到90万元。收购价虽然涨了,可制片厂们盼望的优质优价却并没有实现。

随着物价越来越高,制片厂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已经越来越高,到了八十年代末,国内制片厂每部电影的单片成本已经接近100万元,很多制片厂都处于拍一部片子就亏一部的囚徒困境。

而且在这种政策下还有个问题,就是款项结算不是签约给付,制片厂的片款收入要先由中国电影公司垫付,再按实际的拷贝订购量结算。

说白了,就是中影公司拿了制片厂的拷贝卖给各地电影院,电影拷贝卖得好了皆大欢喜,但如果电影拷贝卖的不好,制片厂还得退款给中影,这种情况更让各地制片厂的经营不利雪上加霜。

而且还最奇葩的一点是制片厂收取的拷贝款中是含有电影的版权费的,发行公司在购买拷贝时,同时也获得了电影的版权,制片厂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电影,版权竟然还要给发行公司,简直可笑。

所以,这两年里,虽然国内的电影市场票房飙升,看似繁花似锦,实则不过是烈火烹油,种种隐患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哪怕是冯晓刚这个门外汉都看得清清楚楚。

“呵呵,有才华的人到什么时候都不需要抱怨环境,我对你有信心!”

林为民的夸奖让冯晓刚有些激动,他举起手边的茶杯,“林老师,我以茶代酒敬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