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改革文学的变种(第2/2页)

“社长,能从外面挖几个人吗?”李新提议道。

“从哪挖?要几个?”

“《啄木鸟》,我联系了一下,给编制的话,能过来两个人。”

林为民有些意外,“效率很高啊!”

“工作不等人,没相关的编辑,那不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啄木鸟》杂志是公安系统的文学期刊,创刊于1980年,专攻刑侦纪实文学,这些年来一直广受读者好评,最高峰时单期销量达到了180万份。

通俗文学跟纯文学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纯文学读者的阅读口味通常比较杂,他们要看的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常常会忽略作品故事的类型或者题材。

但通俗文学的读者却不一样,往往爱好单一,喜欢武侠小说的,就是喜欢武侠小说。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就喜欢看言情小说。

阅读口味横跨多个细分领域的读者也有很多,但对比纯文学领域,这种差别就明显多了。

所以,搞通俗文学,专攻某一细分领域,很容易收获一批拥趸,《啄木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通文社去年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很多武侠小说爱好者只要在书店看到通文社出版的书籍,下意识的就会产生购买欲望。

改革文学这个改革开放初期诞生的类型化题材,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当中已经出现了多次嬗变,官场小说、刑侦小说、历史小说,都可以看作是改革文学的分支,但又不完全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集合与集合的交集。

所以,这些年《啄木鸟》刊发过大量的官场小说和刑侦小说,并且其中有不少颇具影响力,成就了一批作家。

比如写《花脸县长》的梁寿臣、写《绑票》的李继华等等。

“行。这件事我答应你了,老程那边我去沟通。”

林为民答应了李新的请求,感受到领导对于他工作的支持,他的情绪振奋起来。

“另外,编辑室的几位同事你也要多督促他们,一定要扩大阅读面,抓住各项细分文学领域的精髓。

我们总不能打入一个细分领域,就挖一次人,社里可没那么多编制。

去年大家都任务太紧张,所以这方面我没有过多的要求,今年你来了,要把这项工作落实好。”

“我明白,回头我一定多督促大家。”李新应道。

谈完了话,林为民起身离开李新的办公室,李新送他出门。

刚到门口,就碰见了程早春,只见他一脸喜色。

“为民,真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