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入v三更(第5/5页)

大家就知道来了个锅炉报的编辑,可她能做什么,有什么意义,职工们其实是不了解的。

但从臭老鼠到榜样,他们是知道的。

“真的吗?”

“就我们?行不行啊?”

听了这些否定,徐磊都忍不住了,站起来说:“怎么不行,原先我们技术科水平差,现在如意来了,技术水平提高了,咱们新锅炉的图纸都设计出来了,我觉得行。”

“我也觉得行!”二车间主任叫郎红英,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存在,“咱们技术上其实并不多差,只是工艺没达到,如意心里有数,她说咱们练呗!难不成路给指了,我们还练不好?”

这质问谁能受得住?!

“那肯定能练好!”

“我们又不是不能吃苦,我们就是不知道怎么吃苦而已!”

“我同意!”

就是这样,许如意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爸爸在车间里的事情,她记忆里的工人们就是这样朴实热情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做不好。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多氛围都变了。

如今,她终于又感受到了。

许如意都没发觉,自己的声音都有些激动的变音了,“第三个消息是我跟张局长说好了,我们将要改造二车间沸腾炉,将热效率从65%提高到85%,如果成功了,张局长会带着全肃南市需要改造的厂家,来我们厂参观。”

“工友们,我们不但不分流了,我们有活干了!”

与此同时。

京市《现代铸造》杂志社,编辑陈许兴奋地跟对面的同事推荐:“这篇稿子写的真是到位,咱们前几期不是刊发了几个钢铁厂去国外考察的结果,认为国外进行机床铸造的时候,已经不在使用时效处理,这不就有人反驳了,写的是有理有据很不错啊。”

“我看看。”对面林文忠将信纸拿过来,稿子的题目就叫做《低应力铸造并不具备可行性》,题目起的很是直接,不过他一看内容,就立刻投入了进去,二十分钟后才抬起头,“这人很厉害啊,观点明晰,论证准确,很站得住脚。”

“就是……”他盯着信纸上的落款:燎原县机械厂许如意,有点摸不着头脑,“她一个机械厂的同志,怎么对机床铸造这么清楚?”

“很多机械厂业务范围很广的,说不定他们也承担这方面的订单。我认为稿子只要有道理,不用在意作者的单位。单位可是会调动的。”

林文忠想想点点头:“是,我同意发表。”

海市钢铁研究院下属期刊《热处理》杂志编辑部,编辑浩东这会儿也兴奋的站了起来,“同志们,我接到了一篇好稿子,名字就叫做《金属的氢脆判断及预防措施》,我给你们念念!”

京市《机床》杂志社,编辑彩霞则对着一篇稿子兴奋异常,这是一篇回复信,上期期刊中,京市鼓风机厂对他们进行了求助,说是在加工一款机壳时出现了故障,明明有六个同心圆,前三个的尺寸都是正确的,从第四个开始,出现啃刀现象,他们正在排查原因,求问有没有人有相关经验可以指导。

按理说,一份杂志从生产出来到寄到读者手中,怎么也有十天半个月,所以用杂志来求助,根本没有什么用。

编辑部讨论后,觉得这是个大探讨的机会,所以就刊发了这篇求助信。

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鼓风机厂的龙门铣床是进口产品,使用这种机床的厂家本来就少,大家都是摸索着来,每个机床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

她本来已经不报希望了,而且京市鼓风机厂,用排除法已经找到了原因:Y轴有间隙。

但没想到,她今天居然收到了一份回答,上面写的答案是:Y轴有间隙,落款是燎原县机械厂许如意。

而锅炉报的终审会上,主编将许如意的稿件和姜红的采访放在了一起,写上了终审意见:拟发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