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藏锋,回马枪

九月末的长安已有了少许寒意,窗外微风徐来。

皇帝在中间的主位坐北朝南,下首两列是文武群臣。

武职首席卫青,而后霍去病,李广,程不识。

文官公孙弘,李蔡,御史番系,太常周平。

在文武两列之下,便是各家氏族之首。

他们跟满朝文武都不陌生,李广等文武显耀,就出身这些氏族。

“朕邀各位卿家,氏族共聚长安,除了观兵府落成之礼,另有事情要说。”

皇帝说了开场白,话落即转入正题:“朕上个月发布了武功爵,诸位有何感想?”

来了……各氏族之主暗忖。

李广出身的李氏家主李兆先表态:“我等氏族商议,皆愿拥护武功爵令,送家中子弟入仕。”

意思很明白,痛快掏钱。

其他各家也纷纷表态。

皇帝当面,动心思推诿,根本没必要,所以都很直接。

刘彻脸上看不出半点心绪变化,续道:“朕打算增加宗室子弟与尔等氏族联姻的数量。”

这次,几位氏族之主皆是心头一沉。

宗室和他们这些氏族要增加联姻,初听似乎是好事,和宗室缔结姻亲。

但往深处品一品。

对宗室,对大汉确实有很大好处,对氏族却未必。

宗室和他们这些氏族的关系进一步加深,间接通过他们,加深了对各行各业,天下各郡县的掌控。

但是对他们这些氏族的纯粹性,相对封闭的氏族内部,却是个很大的冲击。

皇帝通过这种内部姻亲关系,将削弱世家大族,也是在削弱某些可能出现的隐患,进一步中央集权。

几位氏族之首,心思起落间,李氏之主李兆便要开口。

这种情况,氏族的应对手段是拖延,他们内部将增加联姻,减少宗室对他们的冲击。

然而就在这时,书房内忽然涌起一股低弱,但摄人心魄的声音。

李氏之主扭头看去,却见是霍去病所在位置,发出的声响。

这位冠军侯入殿后,坐在那不言不动,双目锋芒收敛,宛若假寐。

但此刻其体内,忽然传出龙吟虎啸般的声响,仔细听又像是兵锋交错的动静。

声音低弱,但甫一响起,便满室森然。

李兆微凛,早不响晚不响,偏偏他要说话的时候声音骤起,明显有警告的意味。

皇帝若不同意,霍去病绝不会在皇帝的书房释放兵锋。

显然,这是皇帝的意思。

李兆息了一息方道:“我等氏族,若有适龄男女后辈,能与宗室缔结姻亲,是光耀门楣之事,求之不得。”

他们不会一口拒绝,但也不会真心答应。

上有对策,他们先应承下来,是这些氏族应对宗室的套路。

然而李兆话音方落,皇帝身后的内侍董旭,靠前一步,将几卷竹简,分别摆在众氏族之首面前。

“这是朕让人拟的名单,各家家中适龄,适婚的子嗣都在其上,朕已择选了合适的宗室子弟,与尔等家中子嗣婚配。

你们看看,这名单可有错漏。”

众家主展开竹简一看,心凉半截。

却是那名单上所写,对他们家中子嗣,亲疏关系了如指掌。

连有些家主在暗中养的外室有几个子嗣,姓甚名谁,年纪多大都一清二楚,无一错失。

几人看后凛然不已,自家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监控下。

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下马威,根本不容他们拒绝。

皇帝的手段环环相扣,步步紧逼。

刘彻眯眼打量这些氏族,眼神凝威。

前有七国之乱,后有淮南动荡,让皇帝下定决心对天下的氏族,门阀,乃至宗室外封的诸侯,来一次大梳理。

而眼前这些氏族之主的家中情况,正是密侦,也就是新成立的绣衣使者的功劳。

要是按照这份名单上的记载来结亲,这些氏族,很难想象会被宗室渗透成什么样子。这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的猜测。

几位家主速度飞快的交换了个眼色。

李兆暗暗叫苦,又要由他负责开口说话,这是事先商量好的。

但就在这时,龙吟虎啸之声又起。

李兆扫了眼霍去病。

我一说话就威胁我,分毫不差。

皇帝把名单都拿出来了,且愿意用宗室子弟换亲,还算公平,当面拒绝是不可能的。

李兆一脸‘欣然’的道:“我等自是遵从陛下意愿。”

刘彻帝王心术,抽完了棍子要给甜枣吃:“你们几家消息灵通,当知冠军侯之前的提议,我大汉要扩充国境。

我知尔等顾虑,以为打仗耗费必重。

但想法不够长远,若陷入长期交战,战况焦灼,深陷其中,后勤源源输出,确实消耗极大。

可若能一击溃敌,消耗将减弱到最低,随之而来的收获,土地,人口,都将转化为收益。

尔等滋军用度,开辟了新的国境,朕便允你们遣人先去新地获利。”

关于打仗,道理谁都懂,可战场瞬息万变,容不得稍有疏忽。

汉看似强大,但真正交手,攻城略地,谁能保证必胜?

念头起伏,几个家主下意识的看了眼武将首列的那两个身影。

信心莫名的拔高了稍许,这两位似乎可以……毕竟以匈奴的强势,在卫青和霍去病手里也被击溃。

尤其是在兵府开府,霍去病的表现被众人亲眼所见后,皇帝的话,也就格外有说服力。

若真大兴兵事,能控制好打仗的消耗比例,则多占土地,多拥人口,不仅会让军事上的纵深增加,安全性提高。

物产丰饶,人口人才的储备,强国富民等方面,也都有好处。

关键是能以最小的消耗,赚取最大的胜利果实,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关重要。

天色擦黑。

一干氏族之主从皇帝的书房出来,人人脸色平静,但心下激荡。

刚才在书房里,是帝权和他们这些氏族阶层的一次交锋。

结果很明显。

不过氏族能传承绵延,自有其生存之道。

这次来长安,情况他们之前已经隐约有预料,算不上最坏,皇帝还是留了余地。

“我们去找董夫子商议商议,皇帝要兴兵,文臣必然当先反对。”

这也是几人事前就想好的。

皇帝有所谋划,他们自然也有应对手段。

董仲舒的地位,当世儒家第一。

几人乘车离开时,看见霍去病也在他们身后走出来,和卫青在宫门处分开,上了旁边的一辆銮驾辇车。

公主的车架。

屏娴公主一直在宫外等霍去病,这么晚了两人要干什么……有氏族之人忖道。

车架前行,一行人很快来到董仲舒居住在弟子白羽家里的院落外。